在许鞍华的诸多作品中,如果说《黄金时代》是抒写着从哈尔滨的深寒到延安的红色,最终达到了香港的昏灰,那么《明月几时有》整部作品便从开篇奠定了以香港为核心的叙述暗金色调,她总是擅长于在不煽情不偏颇的基础上,逐步展现香港人在历史洪潮中的姿态。作为切题于革命的历史题材影片,《明月几时有》里难见炮火轰鸣的壮烈和血肉飞溅的惨烈,许鞍华导演更乐于使用镜头的小技巧,牵着观影人探求镌刻在历史中的细枝末节,那些如同涓涓细流般人情温暖,那些汇聚起来足以燎原的星星火炬。
不同于沉浸式“溺水”类看片体验,《明月几时有》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它需要观众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距离感,其他影片所需要的最为关键的参与感反而不是本片的最大优势,观影人更需要在观看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思考革命之进步与胜利之可敬。茅盾先生等人在香港被各方恶势力迫害,在他们成功脱困之时,对着方兰告别时的对话——“沈先生再见”“胜利再见”,短短两句话汇聚了每个革命参与者眼底盈眶的泪,其间的苦难与挣扎在彼此扶持与鼓励中升华为未来金色的期望,谁不为之动容呢?文人是可敬的,他们用超脱精神与独立思想作为利器,挑破外界恶势力的虚伪面纱,以中国文人的笔杆撑起了国家的脊梁。而像刘黑仔一样,奋战前线后方的革命志士是隐秘而伟大的,在历史的大浪洪流中坚定的爱国立场令他们正视自己的热血澎湃,方兰莫名卷入却心甘情愿挥旗呐喊,李锦荣潜伏敌方也在不停地暗中呼喊,没有谁的应该与否,这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大义下的星星火炬,是心照不宣的爱国热情与彼此信任,就如同撤离时让大家跟着撑伞之人前进,不论撑伞人是何人,把伞打开的就是引路人。
《明月几时有》里配角也在大放异彩,千金沦为歌女,老妪加入革命,荒谬而奇妙的身份转换间不变的是恪守中国人本分的心,错乱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容不得自我选择,被迫与主动或许就在一瞬之间,但可敬的是她们仍然不畏强权地活着,在死亡面前互相扶持的一老一少内心是安定的,因为她们明白身边人始终坚守国家与之同在。
对于女性导演来说,许鞍华的色调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每次都能令人惊叹。敌方的办公环境总是敞亮而开阔的,明媚的阳光倾洒的小洋楼中酝酿着恶臭熏天的阴谋;而在昏暗无光的小弄堂里,游击队员们临窗而坐,部署着引领真正光明的秘密行动。正义即便迟到但始终不会缺席,而整部影片颜色的晦明变化越是强调着这一真理。正如这部影片的英文译名“Our Time Will Come”,我们的时代终究会到来,我们是隐秘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沾染着生活中的烟火气,但也有着顶天立地的满腔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