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副标题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心里挺没底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经有多少优秀的解读了,我这样的咸鱼还能说出点什么花样出来?镜头、剪辑、色彩等等,都已经有足够的解说,不必我再来“锦上添花”。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
2017年年末的时候,一部叫《Call Me By Your Name》的影片横空出世,收割了很多人的“年度最佳”。同样讲述着少年的故事,这两部电影在某个角度给了我相仿的共鸣。此处容我“脸大”,借鉴传说中“八面受敌”的法子,从少年人的成长这一“面”里,来试着浅浅说一说“少年”,来说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少年。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Call Me By Your Name》中,有非常多的相似,乃至相同:同样是在看似永远不会老去的少年时期,同样是在阳光灿烂、色彩明艳的夏天,同样是在相对奇怪的处境和地点,这两部同样由文学作品演绎而来的优秀影片,从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里维埃拉两个不同的地点,讲述了“少年”这一“主角”(并非某个特定的角色,而是“少年”这个意象,或者说“少年”这类人群),在灿烂阳光下,艰难地成长。
Elio为从美国来的博士生一见钟情,就像马小军突然在某天,莫名其妙地喜欢上自己臆想里的米兰。
Elio无法分辨自己的爱意,对Oliver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像马小军没由来地总是去捉弄米兰,让她闹出笑话。
Elio在Oliver和朋友们闹小脾气,就像马小军发现米兰和刘忆苦关系更亲密的时候,脚不停地倒着蹬自行车。
Elio站在阳台上远眺,看着Oliver身影渐渐消失在视线范围,就像马小军站在屋檐上,等候、行动或者仅仅是向下睨着一样。
跨越时间和空间,同样十六七岁的少年,困惑着同样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是不同的少年,活在不同的时空,经历不同的岁月。于是我们看见,Elio最终在壁炉的火光里,泪水伴随琴声呜咽,而马小军蓄长了头发,和旧时好友们在豪车里路过北京。有意思的是,蓄长了头发的马小军坐在豪车里的时候,曾经带走“他的”米兰的刘忆苦傻了,而曾经院子门口的“傻子”倒骂了他们一句“傻逼”。让人不由感慨,曾经“凶猛”的少年们,终于出落成了“油腻”的大叔。
而事实上,《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就是这些油腻大叔们其中的一个,为过去的自己、少年的自己,所做的一场旧梦。旧梦里的自己永远少年,永远活在阳光灿烂的夏天。可是那些光太闪亮又太诗意,于是一眼就看出来虚幻;但虚幻的只是外衣,包裹的实质,确确实实,就是少年。这又叫人想起贺铸的《六州歌头》上阙,少年人的张扬、恣肆,似乎从来都是伴随着精力过剩的斗殴、饮酒、交友。马小军的万能钥匙就是Elio的音乐,而它们都是“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的变换而已。
“少年”,像是过饱和溶液,随时都不稳定,喜怒也无常。从极端的喜欢,可以瞬间滑落到极度的厌倦。“少年”,在空旷的城市里游荡、撒野。“少年”,在梦幻中成为英雄,在现实里沦为大人。这就是少年。
20世纪70年代,一个部分人的理想闪闪发光,部分人的生活极度荒唐的时代,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一群少年,没头没脑地在风暴的中央,挥洒着汗水,发泄着精力。这时候容我援引一句已经被用烂了的句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类虽然不能互相理解,但总是会产生共情的错觉,真有意思。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旁白始终把握这故事的走向。起初他说一切都是真的,虽然故事走向过于浪漫,真的很像假的;后来他坦白自己的记忆被情感左右,阳光被洗去,现实落荒而逃。马小军长成大人了,马小军从那个阳光灿烂的夏天醒来了,马小军放下自行车把手坐进豪车了。但马小军还是马小军,少年出走半生,归来时嬉笑如旧。
而这部电影能打动人的地方,我想,就是它能让人重新沉睡入那个阳光灿烂的、被情感左右了的、被自我美化过了的夏天吧。
那个阳光永远灿烂,少年永不老去,成长过分艰难,生命力足够凶猛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