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像是等待捕食的狼群,草原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躲不过他们敏锐的眼睛。现场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会被他们灵敏地察觉。他们虽然是虚构的角色,但他们的魅力早已透过厚厚的书本,越过笔尖,到了所有人的心里。
于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又一次被搬上了荧幕。新版的赫尔里克·波洛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只灰猫。与老版相比,新版波洛更加“年轻化”,他行动变得敏捷,他代表性的胡子也变得更加夸张。但仍没有改变的还是波洛那对比例对称事物的狂热。在影片的开头,“较真”的波洛要求完美比例的鸡蛋;为了保持“公正”,一只脚踩到了牛粪,另一只脚也必须要踩上去。新版的波洛也多了一点点感性,他有英伦绅士的优雅,也保持着幽默风趣。
影片在故事主线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动,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又多了导演的“小心机”。“年轻的”波洛身手敏捷,上至火车顶勘探现场,下跑铁轨追疑犯;最后揭示真相时众人的位置和《最后的晚餐》的场景也相仿。为了影片的效果,剧组也真的在雪地里搭了铁轨。看得出导演对这个故事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觉得好坏之说无可厚非。
回到故事本身,这是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往伦敦的东方快车。本是淡季,但小小的列车上还是坐满了旅人。“这伙人很有趣,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年龄。这些互不相识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睡、吃在同一个车顶下,他们彼此都不能离开。而三天一过,他们又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千千万万乘上列车的人都有如此相似的经历,但这拨人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他们三天之后将要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但他们却彼此认识,他们此行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如果不是波洛的意外出现,这本应该是一场完美的犯罪。十二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有管家,有助手,有陌生的旅客,有列车员。他们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死者的周围,静静等待时机来临。在计划成功之后,他们第二天就可以离开列车,没有人会知道他们完成了一场复仇。
但波洛出现了。即使他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演技精湛,却还是没能瞒过波洛。波洛用一条线索,将毫不相干的他们串起来,完整地推理出事情的原委。
是非对错真的可以划分得一清二楚吗?电影开场,波洛说,“世间只有对或者错,我绝不相信灰色地带的存在。”但他在这样一群人面前也动容了吧,为了将逃之夭夭的凶手“绳之以法”,为了报当年的恩,为了赎心里的罪。这十二个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给了当年的凶手一个迟来的判决。
他们杀人了,但他们杀的也是一个有罪的凶恶之人。这个人是“关在人的躯体里的野兽。”他毁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也毁掉了这一群人的一生。
当真相摆在眼前,哈伯德太太选择对自己扣下扳机时。波洛的心灵皈依还是向着“犯人们”倾斜了,他向警方还原了另一个版本的“真相”。
人性是很复杂的,有善有恶,但善恶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就如同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大多数的人也都处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人们要怎样把控善恶,情和理又要如何兼顾,这是一个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章作者:莫子馨 图片作者:图源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徐婉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