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向我们讲述的便是一个关于一句话引来一场官司的故事。电影通过讲述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不仅生动反映出一个农村妇女曲折的告状之路,更深层次透露出一场关于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战,奏出一首各级官员如何“作为”的激昂进行曲,同时展现出李雪莲的乡土人情的处世观与现代社会的制度之间的碰撞。
首先影片在画幅的形状上创新的在圆形画幅、1:1方形画幅、正常宽银幕三种画幅之间灵活的转换,颠覆了观众以往对电影画面的认识,但是圆形画幅不仅没有使观众反感,反而加深了荒诞和窥探的效果,镜头跟随着主人公李雪莲在几个男人之间兜兜转转,仿佛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的“猫眼”,使观众更加专注于故事的发展,虽然影片的特写镜头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好的了解主人公的内心起伏。在北京的部分,使用1:1方形画幅,因为北京代表着森严方正的规矩,而在结尾处李雪莲恍然大悟之后,画面变为宽银幕画幅,给人一种驱除压抑,拨云见日的快感。不得不说这个大胆且新颖的尝试结果是可见成效的。
其次,影片在场景的设置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几处乡村质朴的景色每每出现都让人眼前一亮,翠绿的山林、澄澈的河水,配合着圆形的画幅使画面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韵味。电影多次出现下雨的场景,以及在多个场景中雨后地上湿漉漉的如一面铜镜,这些场景也确实起到了一种映现主人公心境的作用,在李雪莲低三下四的去求法院院长的场景中,在她去找自己的丈夫讨说法却被当众羞辱的场景中,在她十几年如一日告状奔波的路上,淅淅沥沥湿冷的雨好像一个孤苦的女人的眼泪,烘托出主人公的无助和委屈。
影片虽然处处流露着悲苦的气氛,却依然保留着那份经典的冯式幽默。影片中女主人公被描述成小白菜、潘金莲、窦娥三位一体,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能将上上下下的官员都牵着走,甚至能闹到人代会上去;轰轰烈烈的持久告状因为一头牛而终止;大大小小的官员围追堵截一个农妇;庭长贾聪明想出“美男计”,最后竟真成了“假聪明”;最后,李雪莲去寻死却因为果农的一句“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就想开了,故事荒诞又让人哭笑不得,金句不多,细节上却处处体现一种无厘头的黑色幽默。
影片表面上是讲述一个农妇打官司的故事,实则反映了许多当时社会中的现实。比如社会假离婚现象,人和人之间渐渐横生出的隔膜,在那个乡村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演进过程中,各种矛盾与纠结都一一展现,李雪莲说的似乎是一个理,实际上稍微一考量,这个理,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立足之地。法官并没有判错,那些官员也没有做错,在影片开头法庭上挂着的“和为贵”的牌子就能看出官员们怀揣着的只是一种自保的维稳思想,真正帮助她打官司的人很少。而李雪莲所执着的假离婚也完完全全是她和丈夫两个人的事,理亏的是李雪莲本人,她只是为了出一口气,这些引人发噱之处,只能说李雪莲是一个懂法的“法盲”。进而揭示出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引人深思。
影片虽然在故事逻辑上多少有一些牵强,女主角有些蹩脚的方言有些差强人意,但是在圆形画幅跟着她走过一座座桥,奔波在告状的路上,在她举着牌子坐在地上拦车时,她身上那种符号性的人物特征逐渐淡化,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跟着农妇李雪莲奔波。十年蹉跎,李雪莲与各个官员打交道,在男人之间兜兜转转,在励志背后,当乡土人情风味的处世风格与现代制度相碰撞时,正如刘震云所说,一出荒谬的“官场现形记”是不是也一同娓娓道来了呢。
文章作者:郑惠中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