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2017年两年间,这部色调灰蓝的“致郁”电影带着在多伦多、伦敦等电影节上横扫了众多奖项。这部以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小镇为名的电影,和那个小镇一样,冷冽、极寒,带着来自海风的咸苦味。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总是带着反转,宣扬着正能量,赞颂着“忘掉过去,走向更好的未来”,而这部“丧”到了极点的电影,则讲述了一个溺死在回忆的海底里的男人到最后也不曾反转的人生。
电影的开始是平实的,一个叫Lee的蓝领工人,铲雪、修水管、修马桶,面对着或刁难或挑逗的顾客,一脸面无表情,然后这个一看就不阳光的家伙走进酒吧,沉默寡言地喝着自己的酒,却又极度敏感,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放纵自己的怒气,拳脚里交错的,是这个男人的坚强和脆弱。这一连串平直的镜头就这么勾勒出一个男人的形象来:易怒、颓废、麻木。然后,一通电话,这个男人在一次突如其来地迎来了一场并未准备好的死亡。
由于哥哥的去世,Lee不得不再度回到那个充满了糟糕回忆的地方,此时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时值青春期的侄儿,还有呼啸而来的回忆。随着故事一步步的铺陈,我们渐渐了解到了那些痛苦的回忆:曾经开朗的Lee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了一场火灾,由于外出采买食物,Lee逃过一劫,但是当他回到家时,烈火已经吞噬了房屋,最后,只有睡在一楼的妻子得救了,而他心爱的孩子们,则全部夭折在这一场他自己引起的灾祸里。从那天起,Lee开始消沉,明明对妻子尚存情愫,却选择了离婚,为了避开这些忘不了的痛苦记忆,他甚至抛弃了原本的工作和亲昵的家人,宁可去另一个城镇做一个住在阴暗地下室的工人。他用一种自我惩戒的方式,铭记着自己的罪责。同时,满心悔恨的Lee的生活出现了新的转机,他有机会从那些痛苦中解脱出来,然而,他没有。
前妻改嫁,有了新的孩子,她对于过去的灾难依旧抱歉,但已经遗忘了;旧友会记得Lee的不幸,但已经有了家庭,不再能全身心专注友谊;侄儿是正值青春的少年,热爱运动和音乐,同时交往好几个女朋友……似乎整个小镇都已经从那场痛苦中解脱了,唯独Lee没有。这个脸上带着怯懦和愤怒的中年男人,固执地蜷缩着,溺死在回忆的海底。可这就是生活。
我见过因为女儿早夭而疯癫了几十年的老女人,也听说过为一个花心男人寻死觅活的痴情少女,我见过守着公墓一辈子的老兵,也听说过陪伴植物人伴侣而终身不婚的丈夫,我见过为了一个回答在社会上碰的头破血流的律师,也听说过高考了二十多年的老考生……生活中,太多人过分偏执,选择不与之和解。这些和生活死磕的人,绝不止电影里的Lee,还有许许多多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些人的存在,或许就是这部致郁电影存在的原因和价值。生活不必什么高大上光伟正的粉饰,它本身的样子也许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个冬天,学校图书馆的房间里,有人低声猜测最后这个可悲的男人一定会获得新生,可她的猜测一直没有实现。Lee最大的让步或许就是用自己那些无用的猎枪为侄儿换了一个新的游艇发动机,但是他依旧偏执地离开了小镇,回到波士顿的地下室。这个颓废的中年男人,还是无法接受曾经犯下大错的自己。最后,在哥哥的葬礼上,Lee看见了走进新生活的前妻,和在大冬天吃雪糕的侄儿玩了一路的弹力球,最后,两个男人在那艘见证了岁月的游艇上,沉默地垂钓。电影便在这种一贯的克制里,走向了结束。
显而易见的,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除了丧,就是克制。无论是喜是悲,导演的镜头下,Lee和其他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克制。丧父的侄儿,将痛苦掩埋得好极了,直到发现母亲对自己的纠结和尴尬,发现冰箱里那些冷冻的鸡肉,情绪才在一瞬间爆发;在街头偶遇的前妻,推着婴儿车,却在和Lee的交谈中,同样流露出对往事的痛苦;最为克制的自然是主人公Lee,除了见到哥哥尸体和回到家看见漫天大火的时候,他几乎全程是麻木的。故事在这种刻意的克制中格外舒缓,这种没有救赎也没有解脱的留白,常常出现在人生中。这种大量的白描里,灰蒙蒙的天空和白茫茫的海水之间,行走而过的,是无数人的惨淡人生。
至于那个永远不愿与生活和解的男人,他依旧溺死在回忆的海底。
文章作者:高澜 图片作者:来自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