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个民族,一个性。《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个标签,一个世界。
以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始了超前的点映。在最初看来,本片是以一个鲜有成就的人作为代表,展现其在绝境生活中的坚强以及所谓正常人对于她名义上的关爱,但其实这样的举动并不能在实际意义上帮助到她什么,在短暂的热潮之后,依旧是尘归尘,土归土。
我拿着电影票,好像是抱着一种高人一等的同情心理,走进了电影院。但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被那个歪着头,并不好看的农村的女人打败得体无完肤,真正的同情是她给我们的。
纪录片以余秀华与其前夫的离婚为主线。对于一个脑瘫,家境一般,又无如花美眷的女人来说,她的母亲认为女儿只要有人照顾,便是最好的。余秀华与自己的丈夫之间的近二十年的婚姻不仅仅聚少离多,更加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在观影过程中,我无数次的想刨根究底,或者带着近乎苛刻的目光看待余秀华的前夫,试图为这样一段畸形的婚姻,为余秀华找出一个坚强的理由。当然,我没有找到。男人的确做到了所有他应尽的所有义务,比如每月往家打得电话,每月寄回去的打工钱,每次离家前的交待以及离婚时前夫难得穿上了一身干净得体的衣服。如果要说错,错在开始,但谁又能否定一个母亲的关爱和善良呢?
余秀华与前夫坚持离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不爱,所以没有必要在一起。后来我想,既然“爱”是结婚的前提,那么“不爱”为什么不是离婚的最好理由呢?在这一点,余秀华比我们明白,因为她活得简单而纯粹。
反正是绚烂,反正是到来,反正是背负慢慢凋残的孤独,耀眼的孤独,义无反顾的孤独。或许是因为先天的疾病,余秀华有自己的世界,以及普通的大众的世界。但无论在哪个世界,肉体与精神能够达到共栖的伴侣几乎难寻。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孤独,是大众都会体会到的孤独。只是借由她的笔,她的手和她的灵魂把它写在纸上。而对于这样赤裸的直白,就好像活生生的把人类自以为是的进步的外衣一下拔干净后还扔到了街上游行,只是不幸,我们不是皇帝,却有满街的小孩喊着你没有穿衣服。所以寻常人羞耻到不敢面对,之后给这位女诗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对于她的诗进行各种各样的不同意义上的解读,但这样的意义在于对于她的帮助或者丰富她的精神世界吗?并不。其实更多的只是我们对于我们作为正常人的最后的挽回。我一直在想,她在乎那些不同的地方给予她的那些漂亮的奖项吗?她可能会开始更在乎自己是不是有好看的衣服,但绝对不是拥有一个一个更大的奖项。她在大众的交流之中开始讲些漂亮话,是不是我们世界对于她的入侵,或者是她低下高傲头颅的同情呢?
我从没在任何一部电影中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坚强。她所做出的举动,她所作出的对世界的评判和选择只是她身体内存在的小小的一部分难能可贵的价值取向,却足以让人羞愧和震惊。她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回的夹缝中撕出了一道裂口,越来越大。而有些人站在一边不断地向其中填进去些沙子,泥石,让真正的阳光从谷底少照一些上来,越黑暗,越无知,便越好控制。就好像我始终不赞同的丛林法则,达尔文社会学或者是有些人口中的“存在即合理”的高傲的上帝视觉的看法。人类一思考,上帝他就发笑。但我们始终还不是做着我们的思考,做着所有我们能够做的事。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用一个两个的标签去限制我们自己,只有白是白的,黑是黑的。谎言可以是善意的,善良也有可能是伪装的,在我们无法否认的灰色世界中,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给一件事,一个人贴上标签,去做一个自以为是的定义?
网络上有很多人说:“如果余秀华不是一名脑瘫诗人,还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吗?”
会的,因为她赤裸裸的指控是每一个普通人都难以躲避的。
不会,因为快节奏的时代,根本没有人会去关注一个没有震惊感的消息。
所以这样的疑问之于余秀华本身,就是一种灰色。
文章作者:张雨虹 图片作者:来自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