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时过境未迁,爱不曾走远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分析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7-08-28      

初恋,是人生最美丽的一段回忆,也是最美妙的一种感觉,我的父亲就是母亲的初恋,在那个花样的年华里,他们的爱情故事虽平凡,但却足以使所有了解他们故事的人为之动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父亲去世后,儿子以自述的形式回忆父母的爱情经历的故事,短短的90分钟,却将上个世纪年轻一代遇到心上人暗恋、爱慕、厮守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平淡而真实。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手法,先交代了父亲去世后,母亲执意要以“抬”的方式为父亲送葬, 因为她希望父亲可以在经历人生的最后一站时,永远地记住生活了一辈子的这片沃土,最后再看一看他们爱情萌芽的地方。展现现在的时空部分,在以往的影片中用彩色画面的居多,然而本片则正好相反,导演将现在时空的部分处理成了黑白片,给人一种做旧的感觉,也有一种对逝者的追思之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导演在儿子与村长在屋里商讨怎样处理父亲的后事时,运用了一个长镜头,在传统的镜头运用中,这种人物对话的戏份,一般会采用全景以及人物的正反打镜头,这样会使画面更丰富,不会使观众产生乏味之感。然而此片一直都是一个全景镜头,持续了数分钟,加之村长带有乡音的台词,颇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不知道扮演村长的演员是专业的演员还是从当地寻找的村民,总之听起来让人觉得很真实,非常的贴近生活,这也迎合了艺术来源生活的硬道理。

再来说一说主人公母亲的人物造型。当时空穿梭到1958年,回到父母年轻的时候,画面突然转由黑白转换成了彩色,红棉袄、黑裤子、两个麻花辫加之绿色的头花,这样的北方年代戏标配,在章子怡亮相的那一刻便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在人物的造型上是可圈可点的。从现代的审美看来,这样的打扮无疑有一些滑稽,但这就是那个年代应有的样子。“型”是电影翻译文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是演员的第二条生命,再精湛的演技,没有一个拿捏准确的造型,也很难使观众在观影时立刻产生代入感,这样的话观众自然就不能感同身受。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一向以画面美著称,这可能与其从事摄影专业出身有关,他的电影无时无刻不讲究画面美,对色彩的准确运用,也使得影片多了一些韵味,每一帧都像是一幅水彩画。前面谈到过本片现在时空的部分是黑白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凄凉的感觉,而回忆父亲母亲年轻时相识的部分用的便是暖色调,金黄色的画面给人以阳光、温暖、青春、积极的感觉,好像预示着一段美好恋情的发生。后来当父亲由于政治原因不得不离开村庄时,母亲焦急期盼着父亲的归来,画面又由暖色调变为黑白色调,但不是黑白片,而是因为当时遇到了下雪的天气,雪花零零落落,好似母亲的心漂浮不定。

电影想要表达主人公的心情和故事的进展,往往会有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比如让环境参与叙事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其实环境参与叙事与上一段谈到的色彩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环境会影响到整体的色调,这是毋庸置疑的。金灿灿的阳光慵懒地漫射在金黄色的田野上,母亲得知村里要来一个20岁的先生,又是惊喜又是好奇,在远处张望着这个城里来的文化人,又好些羡慕,看到远处父亲带领着一群学生赶路,母亲便开始撒欢似的奔跑,想与父亲来个偶遇,这样明丽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期待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美好爱情。后来父亲去了县城,母亲的心里没有底,每天数着日期过日子,到了腊月初八,是父亲答应母亲归来的日子,然而父亲还是不见踪影,母亲只好一个人在严寒中用步行的方式赶路,想找到父亲,此时风雪交加,母亲较娇小柔弱的身躯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可是老天好像就是在和母亲开玩笑,不让母亲找到父亲,雪越下越大,阴风怒号,似乎是一个不祥的征兆,没错,正是如此,后来母亲就病了。通过上述的两个例子不难发现,环境往往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恰到好处的环境设置会使影片更加经得起推敲。

影片中音响和背景音乐应用得不多,但每一处都饱含深意。开篇处儿子乘着吉普车回到故乡的村庄,一开始都是车在山路上行驶的远景或全景或儿子的中近景镜头,加以儿子的旁白,叙述着父亲去世等事宜,就在观众悠哉的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倾听着儿子的讲述时,吉普车突然加速,巨大的油门声来得猝不及防,让观众为之一惊,预示儿子即将说到故事的重点了,或者是当时要出现什么棘手的问题了,后来证明这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母亲坚持要把父亲“抬”走,而当时村里的劳力都出去干活了,抬需要30多人,显然这是很难实现的。以及后面的寒风呼啸都是自然音响很好的运用,用以表达主人公当时的困难处境。影片中背景音乐的运用有三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处是母亲得知父亲离开村庄后,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拼命追赶,希望父亲可以吃到饺子,跑着跑着,巨大的颠簸使母亲把饺子洒了一地,母亲一边抽噎一边不停地捡饺子,一个人孤独的声音加之伤感又不失恢弘的背景音乐,似乎把主人公此刻失落的情绪推向了极点,使得观者也不由得开始心疼母亲。父亲去世后,儿子为了完成父亲母亲的心愿,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了课,母亲闻声赶来,这时上次出现过的背景音乐再次响起,在与刚才不同的环境下,音乐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此时的音乐正像母亲当时的心情那样,是欣慰的、欣喜的。还有在抬父亲出殡时又想起这段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似乎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那种与自己深爱一辈子的人永远告别的心情,令人不由得怜悯。

除了音响和背景音乐,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背景声音也是有寓意的。例如在父亲再次回到村庄后,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便流下了热泪,此时父亲正在领着孩子们读书,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父亲有一句念到的是“生活充满新的希望、新的理想”,这里便存在这一个对主人公情绪的反映和对故事情节的暗示,预示着主人公二人会突破重重阻碍,最后走到一起。

影片一直存在一个未见悬念,直到最后才解开。影片中多次出现父亲给同学们上课的情节,但是都是用屋外的大环境镜头配以朗朗书声来展现的,从始至终观众都没有看到屋内父亲给同学们上课的场景,在观看时我也在思考导演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处理手段呢?首先,它其实是以母亲的视角来展现父亲给同学们上课的场景的,因为父亲在上课时,母亲都是在前井那里一边打水、一边张望着父亲,在母亲的视角里,看到的只有那间不起眼的校舍的外景,而母亲能听见里边父亲和孩子们的读书声,这与观众的视听效果是保持一致的。第二点,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悬念是在最后解开的,事实上父亲早就喜欢上母亲了,他把母亲织的红一直悬挂在教室的屋顶,几十年来,有人建议他装修一下屋顶,因为这样实在太简陋了,然而父亲却执意不装修,原来他是想每天上课时一抬头看到的就是母亲织的红,这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和儿子来到父亲曾经的教室才得知的,这也是一直不让观众看到教室内上课场景的原因。

除此之外,影片有一个画面的构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父亲第一次来到母亲家,父亲坐在屋里的炕上,母亲在屋外的厨房悄悄回头偷看屋里的父亲,眼神一秒钟都不想离开,此时屋里和厨房中间隔断的墙上的小窗子把母亲的身躯紧紧包围,已经围困住母亲,证明母亲当时的心已经全部被父亲占据,无法自拔。

父亲,母亲,世间每个人重复着次数最多的称呼,他们或许没什么文化,也或许没什么显赫的地位,但他们却是宁静的生活家,当日子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填满,能够支撑着他们一直坚守下去的,就是心底里那份对真挚爱恋的长相厮守,这种厮守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时过境未迁,他们的爱也不曾走远。

文章作者:李鑫 图片作者:来自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