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03      

2019年11月14号上午10点,低沉急促的防空警报回荡在青岛上空。1998年,青岛市将11月14日定为“警报试鸣日”。在这警报声的背后,是山河破碎的悲哀,是国土沦陷的耻辱。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列强看到了清政府地主阶级改良派种种成果的徒有其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此时的德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渴望在世界局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德国资本迅速涌入中国市场。德国的军工产品深受中国市场的欢迎,随着贸易规模扩大,政治影响力增强,德国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供商船军舰停泊、维修,并增强亚洲政治局势影响力。巨野教案作为导火索,1897年11月13日,德国派多艘军舰,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日本《外交时报》称:“华政府于山东一举一动,皆受德人指使,似满洲之实权归俄人掌握。彼山东之实权,亦将归诸德人矣。”

为了永远纪念这沉重的历史,1998年,青岛市将11月14日定为“警报试鸣日”。“警报试鸣日”增强了人民的防空意识和国防观念,厚植家国情怀。当凄厉的警报拖拽着低沉的长音划过城市上空时,人们会被带入到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年代。国家政治腐朽,民生凋敝,清政府就像一条风雨飘摇的破船,在几个裱糊匠的修修补补下苟延残喘着。1919年,五四风雷激荡在压抑了许久的中华大地上。“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在中华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下,当时的北洋政府,不得不遵从民意拒签不平等条约,与日本人展开艰难了的谈判,最终收回了青岛。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我们曾经受过的屈辱,记住无数仁人志士的浴血抗争,记住和平富强的来之不易,从而明白我们今后该何去何从。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