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新生入“同乡会” 须“求同存异”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1-10-31      

                先锋通讯社评论员  薛忠宇
  他乡遇故知或多或少会让刚踏进陌生校园的新生倍感亲切。每到大学新生入校的时候,像“同乡会”这样名目繁多的非正式团体又开始通过QQ群、贴吧论坛等活跃起来。然而,该如何面对大学校园里的“同乡会”(或叫“老乡会”)则成为不少刚入校的新生所困惑的问题。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样的群体往往能满足个人精神层面上的需要与满足。而“同乡会”则充当了这样一个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期待,更实际一点说,是经过高中高强度学习后的释放。
  大到海外侨胞,小到地方院校,所谓的“同乡会”,其实是一种文化上或者生活方式上的一种认同。在被认同的群体中,每个人都能找到依靠,遇到困难时会或多或少得到帮助,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乡会”则有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不同于国外大学的非正式团体,我国的高校里的“同乡会”等组织绝大多数都缺少较为具体、稳定的章程和管理层,活动的内容极为普遍的是进行联谊。这让“同乡会”仅仅停留在了“休闲娱乐”上,对新生自身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新生广交乡会朋友无可非议,但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不管是抱有怎样的心态,新生入会都需要首先考虑到它同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否有冲突。当你为了一个联谊在犹豫是否要逃课,为了一次聚会伸手向父母要钱或省吃俭用几天时,乡会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影响了自己。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需要看到的是自己和乡会群体相同的一面,在共同的语言环境下交流情感,让它成为与人沟通的突破口、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粘合剂。另外还要看到自己的“不同”,频繁地参加乡会的活动就能赢得别人的认同?在聚会上又唱又跳就能博得别人的关注?那绝对不是大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很多毕业的人,把大学四年用一个“混”字冠名,而作为入校不久的新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同”,选择“不混”的方式其实还很多。所以,请除了在“同乡会”里找到归属,也请向乡外开辟新的天地。
  值得注意的是,乡会中偶尔会因为一些误会产生小摩擦,也会因为一个的人愤怒引发群体性的宣泄、不满。作为新生,还是需要多一份细心,尽量避免自己深陷其中。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