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通讯社评论员 薛忠宇
大一的第一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社科部的何仁富教授询问我们“何为大学”?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习的动力一直都是“考上理想的大学”,不过,在我们进入大学之前、之后,真正考虑过“什么是大学”的也为数不多,何教授将其解释为“成为大人的学问”颇有现实性和社会性。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教育工作的评价颇有微词,认为大学教育严重背离了大学的本质,对学术研究的功利性、人才培养的单一性,甚至是办学中的商业化倾向嗤之以鼻。澳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郝志东曾在《南方周末》里评价说:“大学不‘大’,皆因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一点确实点出了当前高校办学的痛处。
就我而言,在传媒的一年里,想要看到、了解到它有多么巨大的变化是不现实的,但我很欣喜的是校园为我们提供的学术与艺术交相呼应的氛围。
学术上,“传媒大讲堂”里的我们能听到章伟秋、龙丹妮这样杰出的校友给我们的经验之谈,也能从敬一丹等人的口中了解到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而每周上演的“博士论坛”则让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拓展了专业空间。
艺术上,我们从军训结束的那天晚上的迎新晚会开始,之后,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社团举办各种各样的晚会,有像“珍逗社五周年庆典”、“纳兰之侯Cosplay国际动漫节金奖汇演”等规格较高的晚会,也有如《寻找理想主义的花朵》、《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之类的情感话剧。
这些都不是单纯地搞形式上的丰富,或者是为了博得个名头去开展的,而是根植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是他们心甘情愿的挥洒自己的汗水创造的。
如果评教的目的只在于检测一所大学教学的合格与否,我们大可毫无压力的度过。不过,要在合格表上获得高级别的评价,就不是一件易事了,于是导致了全校“时刻准备着”的局面,考勤制度严格了,办公室更忙碌了,校园各处开始翻修了。诚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宾客造访,当以礼相待,待止于礼,后诚信而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拥有并致力于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新兴学生,而不是追赶着达到或超越一条条的硬性指标。
显然,在这一方面,年轻的传媒学院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