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莫言,你会想到什么?是“闭嘴”的内敛表达,还是一位以此作为笔名的作家?或许在2012年10月11日之后,你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第二个答案,因为他的名字响彻在了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上空——代表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第一次颁给了中国本土作家——莫言。
这条新闻一出现便让之前所有网络上讨论的悬念尘埃落定。许多媒体都在争相报道,并预测:莫言的获奖将会大大提高中国人、中国作家的世界地位,也必将使世界众多的国家关注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学。
转瞬之间,莫言这个名字像“病毒”一般在中国广阔国土上散播开来,以及其凶狠的攻势轰炸着各个论坛、各家媒体,甚至在大街小巷都可以清晰的听到人们对莫言的谈论。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对一个取得某种巨大成就的人致以崇高赞扬,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要留下自己对这个成就的万丈热情。即使在至高点的文学领域,仍然不缺乏物质的层层加冕。
随着莫言进入人们的眼中,他的作品也在登上了商业的舞台。莫言的作品引发了普通大众的追买、追看热潮。一些出版社借此良机加紧印刷莫言的作品,可谓是“印刷机的轰鸣”。水涨船高的自然还有签名本:签名本《透明的红萝卜》要价10万元,签名本《金发婴儿》要价25888元,签名本《道神嫖》、《酩酊国》要价19888元等等。对于一本原价二三十元的纸质书来说,这的确是天价啊!可是,我们问问自己,高价买卖书籍是为了什么?打发休闲时间,获得丰富知识,感知精神力量,提升思想境界?这些都是文学的原本功能,可是看如今的炒作状态,受人敬仰的文学作品似乎正在变成低俗的消费品,甚至是用来粉饰底蕴的炫耀工具。文学的审美价值正在被功利逐渐剥蚀。
莫言本身也正在“被消费”。人们赶着时髦为他立碑作传,修立纪念馆,甚至要抢注以他命名的白酒的品牌。一个被世界承认的文学家,他正在被拉入流水作业线,正在满足人们无尽的贪欲。
诚然,文学的传播需要经济作为推手,但是当文学被如此消费,却阵痛文学脆弱的神经。这些做法不仅不能让人领悟文学的真谛,而且会对文学造成亵渎和扭曲。而对一个作家的价值,不能以他获得奖项的大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能否将“人性的重要特征,原始力量,深藏的底蕴”透彻表现,让“我们读了为之惊心动魄,好比参透事物的秘密、窥见了控制心灵,社会与历史的规律”。
以前的莫言,是一个作家,少数人阅读他的作品,翻腾在他塑造的世界中,欣赏着他的内心;现在的莫言,是一种商品,多数人瞻仰着他的名气,消费着他的作品。如何才能让文学返璞归真,“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先锋通讯社杭州 评论部 滕中明 孔睿/责任编辑 孔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