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科状元辞职种菜却成千万富翁一事又成社会新闻。乍看之下引人注目,实则反映了一个奇妙的逻辑:文科状元回乡务农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是的,这从某些角度而言的确出人意料。父母好不容易送他进城,他却毅然回乡:他放弃了银行内的理财规划师资格,却选择了回家务农;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的高材生,其在校主修行政管理专业,如今却选择生产蔬菜……从令人惊羡的理财师到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需要极大的勇气。
然而,作为新闻,我们不能忽视其社会效益。这篇报道又仿佛令人想起当年“读书无用论”这一挥之不去的阴影。状元选择务农,真的那么新奇吗?或者说,这类的新闻事件在中国的报纸以及网络上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素材真的那么具有新闻价值,值得人们不断地回味吗?
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情况,以下几点因素不可小觑:
其一,高考光环在中国仍然存在极大的市场。中国的官本位思想一直在民间盛行,中国父母一直希望子女“一夜看尽长安花”。而对于商家与学校而言,高考状元是他们利益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二,工具理性的泛滥。马克思?韦伯曾提出工具理性,即行动者往往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这条新闻的潜意识认为成为千万富翁才是成功的标志,而学习原本增加学生修养的功能被弱化了,这无疑是极为恶劣的社会风气的反映。
其三,主观上的好逸恶劳。人们往往认为理财师是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因此轻视农业生产者。实际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天生不分贵贱,只有后期人为的偏见才让它们有了高低之分。
有人说,这些思想盛行是在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及个人主义的思想流入了中国的大门所造成的。但笔者认为,中国本身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去除。再者拜金等思想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国籍的更改、民族的区别、地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国家开明友好的标志,也是国民素质日趋成熟的标志,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不能总是从客观条件上找原因,而要从自身出发,进行反省。是否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发生了偏差?是否在满足温饱之后,我们该多花一点时间,叩问自己的心灵?
先锋通讯社(杭州)评论部 刘宁瑶/责编 孔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