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一年一度的冬季招聘会刚刚落下了帷幕,在不禁感叹'几人欢喜几人愁'的同时,及时的反思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在辨析了用人单位的个性之后,将共性抽离才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够坚持”这是敦煌电视台台长在招聘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道出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是由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然而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毕业生自己来定义的。“太辛苦、工资低、前景差、动力小”都是这个群体在就业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大学毕业生才会陷入就业难的怪圈。
大学毕业生的浮躁心态并不是在面临就业压力时而产生的,在整个大学阶段乃至高中就已经生根发芽。在国内的大多数高校,治学的氛围已不再强烈。有染于社会的负面风气,校内的某些组织已经越来越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利益往来已经成为高校之中最有效的行事方式。在近似于原始社会生存方式的当下社会里物欲追求的砝码加的越来越重。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向这样的社会,面对诸如买房、买车、结婚等一系列压力,再择业问题上产生单一倾向,也就并非反常现象。
而处在另一边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有自己的一套考核标准,毫无疑问的是,用人单位的标准完全是单向的,应聘者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发挥多大的效能是唯一的标尺,应聘者与他们恰好处在相反的轨道上,所以就会出现就业岗位多而应聘者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就应聘者而言,用人单位一方是无法改变的,自己所处的一方尚留有改变的余地。无论是在就业前或后,想摆脱现状,所有改变都必须是主动的。
专业水平低是大学毕业生最普遍的问题,在相对松散的学习氛围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实现集体化,学习环节的提升是个人问题。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解决择业时好高骛远的关键,起点毕竟是起点,不要拿终点的标准衡量,相对于一成不变,给自己一个较大的上升空间,放低姿态才是最佳选择。
其实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影响毕业后就业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工作当中,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工作顺利的催化剂。由于工作强度大或者条件艰苦而放弃工作的大有人在,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良性的生活规律,“就业-无法适应-辞职-再就业”将会是很难终止的恶性循环。
在应聘技巧在网上广为转载的当下,着眼于自身实际,提高综合素质才是王道。(文/先锋通讯社杭州 记者/陈昌 责编/张晓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