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超女”于丹很忙很尴尬,“下去吧”,“你没资格代表我们”这些呛人的话让她在本月17日北大昆曲雅集活动发表感言时遭遇了滑铁卢。此事件一出,立即引发网上热议,情节甚至被渲染成全场喊“滚”这样的不文明现象,且又接连演绎成对名人效应、北大精神、北大学子的发问质疑。
据了解,于丹参加的是一场昆曲商业演出(被称为“昆曲雅集”),主办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粮仓”的高级会所,并非如微博爆料所称为北大校方主办。会所租用了北大的百年大讲堂,而演员也都是“国宝级”的人物,演出进行公开售票,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昆曲发烧友,当晚起哄的人群主要为前排观众,而北大学生大部分购买的是学生票,位置大都在后区,所以发声者不一定是北大的学生。网络上却以此事件代表了北大学子发声,“重燃北大精神”的呼唤此起彼伏,让人不禁疑惑,北大学子们又“被代表”了吗?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拒绝“被代表”要发声的时代。于丹“先代表大家向各位老师深深地鞠一躬”被嘘的确也值得人们反思名人们透支'明星'光环的行为。于丹作为名人有其特殊性,她的散文诗般的论语读后感的确引起了洛阳纸贵的效应,也带动学子们回归儒家经典。然而当一排堪称昆剧史上“镇国之宝”的老艺术家们即将离场,当观众内心充满了对昆曲的倾慕和神往之时,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场合下,任何解说都画蛇添足,于丹的解说甚至成了一种不合时宜,她的心灵鸡汤就变了味。
但是一味的把于丹踩下去恰恰也暴露了人们的盲目跟风性,起初的狂热追捧和现在的过分批评说到底都是一种并不理性的追求。一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偶尔碰撞却折射出很多问题,从中我们看出人们对于名人跨界还是比较反感的,虽然事件过后能够了解到于丹并不是“昆曲一无所知者”,昆曲界总体上对于丹的艺术修养认可是蛮高的,她本人对于昆曲的推广宣传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可作为身穿“恨天高”头顶“光环”的于丹还是首当其冲遭遇了嘘声。“欢迎继续“轰”我,“轰”我,我才长记性。”这样一句话我们能从中看出于丹作为一个文化大家的自我批评与气度,低姿态也为其他“于丹们”做了表率,值得让人肯定。
思想诚然是自由的,平等的。我想一次轰人事件并不能让北大学子们的思想上升一个境界,独立精神的建立还是要在文明中开展的。无论是昆曲爱好者还是北大学子,或者是我们每个人,我们不愿被代表的同时也应该做到正确且合理地代表自己。学会尊重他人,文明发言,做一个成熟的发声者。
(先锋通讯社桐乡专题部 滕一韬 责任编辑 邱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