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摄氏度,雨夜,垃圾箱,小男孩,惨死。分开看这六个词似乎并不具有让人同情心泛滥的力量,然而,16日的贵州,就是这几个词语构成的故事,中国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再一次让我们震惊。
在16日的贵州毕节,一个捡垃圾的老人发现在一个垃圾箱里头有五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全部死亡。这个垃圾箱长1.5米,宽1.3米,就是这样的一个垃圾箱吞噬了五个孩子的生命。截至19日,贵州毕节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网站均未对此事作出正面解释,然而网友们已经为此愤愤不平,纷纷搜索毕节当地公安局、民政局等相关政府网站以期了解事态发展,五个可爱的小男孩怎致惨死街头垃圾箱,网友爆料的帖子已然不足以满足大家对孩子的关心。然而直到19日晚央视《新闻1+1》的报道披露后,也就是在20日中午11时26分左右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才发文公布5名死亡男孩身份确认,这一日已距孩子们离世整整5天。速度之“快”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倘若不是好心网友爆料,央视节目披露,是不是最后为孩子们的死亡承担责任的就仅仅是那个垃圾桶以及寒冷的天气了。
据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发文,5名男孩均属毕节市七星关区本地人,为表兄弟关系。孩子家长介绍说5个孩子三周前相约出去玩后就没有回来,他们也曾出去寻找但是直到接到派出所通知才知道孩子出事。而且5个孩子中有4个处于辍学状态,尽管老师屡次动员,但他们都以“成绩不好,不想读书”为由拒绝上学。5名男孩时常相约出去玩耍,有时甚至几天不回家。不禁令人想到今年5月发生的江西五个留守儿童溺水事件,他们也是表兄弟关系。留守儿童悲剧再次上演。
这些留守男童本不必躲进垃圾箱内取暖,但因为家庭、社会和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出手,为他们生起温暖之火,这才掐灭了他们生的希望。这一起偶然发生的悲剧性事件,却由许多不该发生的情节组成。家长没有及时寻找孩子,社会没有好心人的出现帮助他们脱离寒冷,每天巡查的工作组也没有及时发现他们把他们送到救助站,只有全面查究个中细节,才可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促进儿童保护的机构发育并使之与政府职能部门结合,显然是我们社会一个亟待完成的工作。
到底是什么使得中国留守儿童悲剧频发,花季的他们难道不应坐在教室读书学习。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中或许我们能看到些什么,2000年到2010年,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农村小学总共减少22.94万所,占比52.1%,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过度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通俗的讲就是留守儿童缺乏照顾,一部分没钱上学,有钱上学的那部分学校又离家远,小小的年龄就得住校,上学路途还遥远。于是,更多的留守儿童没有进入学校,没有来自学校的监管,事故自然多发。儿童事,无小事,我们高声呼吁虐童罪设立的同时,更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我们关心。
究其根本,我们始终未能真正把孩子作为一个权益主体来对待,因此,在一些场合,我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对他们应有的保护。真正重视孩子作为权利主体的独立权益,而非成人的附属品,我们才有可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在全社会建立起保障儿童安全健康成长的机制。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单从这点看,我们就知道,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绝不仅仅只是父母的责任,而是一个全社会都应为之努力的命题。
(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赵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