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浙江温岭“虐童案”背后的潜藏危机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2-11-15      

 “闹着玩儿,没什么。”这或许是近些天来,浙江温岭虐童案当事人颜某唯一的“解释”。如果有一天,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遭遇到这样的待遇,她还会觉得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么?
  据调查,除了那张“揪耳朵”的照片,她的QQ空间里还存有数十张“虐童”照,有的是孩子被丢进垃圾桶,有的是孩子的嘴巴被贴上了厚厚的胶带……
  很多人认为,她没有幼师资格证,也即不具备从业资格。但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就能保证不发生此类事情么?这起案件仅仅是颜某一人的责任么?恐怕不然。
  据河南省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学生调查:“我校中师幼师学员都是15岁至18岁的花季少女,她们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这些学员大多学习差、升学无望、来上幼师多是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非主观愿望,所以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出现。”
  “……75%的同学认为学习太枯燥;42%的同学总觉得心情不好,57%的同学觉得人生是一件痛苦的事,52%的同学不知为什么总爱发火。”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发人深思:这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幼师队伍么?
  都说幼师是孩子们一生中在校园里遇到的第一个老师,她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影响非常大,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认为老师的行为具有很高的正确性。如果,孩子遇到的是上述教师,他们在成长经历中很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有些甚至会模仿他们的样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这样的恶性循环,究竟何时才是终点?最好的办法还是,教育相关部门加大对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质量的监督,严格把关,从多方面考察是否具有从业资格。
  也许,教师资格,尤其是幼师资格不能够仅凭考试来作为唯一的从业认证标准吧?耐性和性格,对于职业的兴趣等,有时对于幼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与资格同等重要。
  没人能保证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无法很好把控,性格极端或者心智未成熟的人面对嬉闹的孩子时,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没有耐心的教师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能教给孩子们真正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当你在网络上看见一个这样的帖子“一位老爷爷一天在幼儿园门口‘埋伏’5次,来‘检查’孙子是否被虐待”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内心一阵悲凉和心疼呢?曾经这些美丽善良的“园丁”何时被残忍、心理扭曲、狠毒这样的词汇而“取代”了呢?这不是夸大其词,这或许从某方面说,是社会的责任。因为没有令人恐惧的“威慑力”来镇住这些过激的心理和动作。
  浙江温岭这起“虐童案”的当事人颜某最后是以“寻衅滋事罪”被定罪,而不是“虐童罪”。尽管“虐童”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其实所谓“虐童罪”并不属于我国刑法的法律范畴。而今,虐童案接二连三的发生逼近人们底线时,给予未成年儿童更多保护的呼声也在日益升高。
  大家都希望通过立法,来为这些未成年儿童提供安全保障,使儿童的人身安全能真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得类似案件的定罪不仅仅是舆论压力下的催生品。

先锋通讯社(杭州)记者 褚雯/责编 孔睿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