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北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邀请了陆步轩为北大学子演讲,他的开场白使错位就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
文汇报称, “……(他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北大中文系,当年的长安县文科状元陆步轩,在经历众多的不如意之后,于2000年租房子开起了肉店,操起切肉刀。但卖肉的生意并不好做,文弱书生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房租后也就所剩无几。”无奈背后有着对错位就业的质疑。而2005年复旦学子卖鸡蛋等类似的事件的出台,人们却对此进行了讴歌。反观2013年这次演讲引起的风波,直至陆步轩出面澄清自己的真意,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首先,无论是讴歌还是质疑,高材生的就业成为新闻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新闻之所以为新闻,不仅因为其资讯及时,更因为其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本意上,记者想反映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然而,过多的如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广工学生休学当总裁、复旦学生卖盒饭等新闻让人不禁开始相信“读书无用论”,而过分看轻了大学的价值。浙江传媒学院的叶老师曾经说过,如果想学了马上就能用,不如去学修水管。这句话简单而生动地说出了大学教育的目的。职业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大学教育的价值,更不能反映读书的价值。
同时,这起事件成为新闻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潜意识中都认为高材生不同于普通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有更高的起点,有更加坚实的敲门砖,本不应参与贩卖猪肉、鸡蛋等这些完全没有门槛的工作。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同样是从事这些工作,他们能够不以为耻,勇敢地向大众披露。虽然他们由于媒体的关注而名利双收,但是创办屠夫学校,编辑相关教材,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胜任的。同样是卖猪肉,他们卖出了不同的风格。陆步轩作为中文系学生,喜爱文字类工作,这也部分地结合了理想与现实。
但我们又不禁该自问了,如果他们没有跨上教育行列,如果他们只是一个苦苦挣扎在生存边缘的毕业生,普普通通地做着肉铺生意,我们会有所叹息吗?
教师等行业在人们心里一直是一个体面的工作,不管人们承不承认,对大部分人来说,屠夫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或许我们尊重陆步轩,是因为他将卖猪肉提高到专业技术的领域,甚至开办了相关学校。我们常说不偷不抢,自力更生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尊重。但是我们给予的真的是尊重吗?是否只是同情又或是仅仅承认了其必要性呢?在笔者看来,这与尊重还是有所区别的。观念的根深蒂固,并不是能由媒体宣传而轻易改变的。长时间的自我反问与反省才是正途。这是一个向内寻求的过程。
撇开对陆步轩究竟是正面教材还是反面教材的辩论,在大学生就业及对理想的追求上,他的经历的确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没有考试,答案自知。(先锋通讯社评论员/刘宁瑶 责编/孔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