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抗日神剧为什么会这么神?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3-03-21      

  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女子,一群荷枪实弹的日伪兵。她被三四个鬼子轮奸后,小宇宙突然爆发,原地窜到半空,裤子自动穿好,几十秒间把二三十个日伪军全部射死,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英雄篇章。没错,这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美丽的传说,这是抗日神剧《箭在弦上》里的一段精彩抗日片段。

  中国电视荧屏上从来都不缺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神剧”,从民国热到宫斗热,再到近来的抗日热,一浪更比一浪热,不断用他们的神逻辑“征服”着观众,戏说成风,穿帮不断在中国电视剧目中屡见不鲜,然而收视率却有增无减,这些现象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

  有网友和名嘴列举除出了抗日神剧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通过这三宗罪,我们大可以看出些端倪。武侠化是指在情节设置上越来越离奇,抗日战士在战争中几乎无所不能,而日本军队总是不堪一击,这严重夸大事实,体现制作方挖空心思营造奇观吸引眼球的心态。主旋律影片的偶像化倾向同样指向为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基本历史观的浮躁心态。就像网友所称,抗日剧把悲剧变成闹剧,把一段悲痛的历史记忆变成偶像节目。还有鬼子脸谱化,凡是在抗日影片中的日本人一律十恶不赦,恶贯满盈,人人得以杀之,这大有迎合民众的民族主义之嫌,这种通过宣泄对日仇恨情绪来为自己增加收视率的做法也着实值得商榷。

  抗日神剧为什么会这么神?首先,老龄化和草根化的电视消费群体使得观众欣赏能力停留在较低水平。再有,广为诟病的电视审查制度也是导致神剧泛滥的重要原因。古装剧题材受审查限制,谍战剧不让在黄金档播出,反应现实问题的社会剧不符合广电总局“精神”,唯有以抗日剧为主题的主旋律影视剧可以大大降低风险,轻松通过审查。去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中,抗战类题材就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由此看来抗日神剧的流行便是理所应当的了。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抗日神剧吗?一味的宣传抗日,掀起中日间的民族仇恨,这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吗?仇恨,暴力,这些价值观的输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前几天,有一年轻女子还在微博上大放狂言说,如果我军攻打日本,她愿意献出自己的身体去慰劳在前线的我人民解放军。对日本的仇恨宣传政策,导致了我们对这个临近我们的亚洲强国的忽视和不理解,日本文化有其独特性,日本历史也有其开创性。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与日本有相似之处,对日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展自己。

  神剧泛滥,可是经典难再。一味的追求猎奇心理,以及高收视率,很难促进中国影视业的长足发展,影视剧制作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主管部门也不该一味的强调“主旋律”以及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毕竟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不一定都是那么“红”那么“正”,要不然《青春雷锋》首映在南京也不会零票房。现在是影视界和主管部门反思的时候了,我们不要那么多的雷人神剧,我们需要的是有脉搏,有呼吸的,有人情味的影视作品。(新闻与传播学院)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