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年份好不如自身硬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3-05-27      
2013年5月27日,腾讯新闻称40人共居一室,只为离北京更近点。同年5月,华夏时报网登出500余名大学生为求事业编制被骗的消息。就业难又一次随着毕业季来临。在2013年这个“最难就业年”,“铁饭碗”都不再如从前一般铁。
有人说,2013年的难就业是由前所未有的毕业生数量所造成的。然而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在25%至28%,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7个国家超过了50%。
由此可知,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并不能作为就业难的借口。如果借此缩小高校招生的规模,反而是因噎废食。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缓解就业紧张,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国家发展的倒退。相反,在教育公平上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提高国民总体素质。做到开源而非短视地节流。
有人说,与其读大学不如早就业。教育专家熊丙奇则指出,与其说我国今年有699万大学毕业生毕业,不如说今年颁发了699万张大学文凭,没有培养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只是“文凭泡沫”。我们不妨反问,学生究竟在“读”大学,还是在“混”文凭。
从大学走向就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而非仅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如果就业只是一场知识与金钱的交易,或许有的人能够做成一笔很好的买卖,但是却牺牲了学习中获得的自我提高与自我满足。这事实上并不是一场公平交易。而真正“读”大学的学生,短期内或许与常人无异,但他们能够把握自己的方向,最终驶入适合的港湾。
同时,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不应为了私利而盲目扩大规模,而更应注重教学的质量。在成绩计算及奖惩机制上,应该做到多元化、人性化。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不可忽视的是,学生自身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学校传播学教师曾海芳博士认为,浙江传媒学院的不少学生素质挺高,就业率却低于预期。一方面,这是由于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例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进校分数较高,往往看不上地方小台的招聘。另一方面,学生还怀有闯荡的梦想,对于家人安排的安稳职业不屑一顾,甚至悄悄辞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一结果。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过于执着工资与享受,或许就会错过向社会大学学习的机会。年轻一方面显示了经验的匮乏,另一方面却表明我们还有犯错的机会。与其张望,不如参与。年份好不如自身硬,只要是金子,就总会闪光。
(先锋通讯社评论员/刘宁瑶 责编/孔睿)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