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4月26日上映以来,首映日票房达到4650万元,超越《泰囧》,刷新2D版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上映7天就进账突破3.5亿,《致青春》为什么能够这么火呢?除“五一”假期的原因外,必有其他成功之道。
定位准:年轻人成为票房主力军
电影的成功,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某个类型片的成功。《致青春》将观影目标人群瞄准了大学生以及拥有过大学生活的人,大众青春文艺片是最好的电影类型。而且电影的名字跟小说同名,一方面拉拢了一些小说的粉丝,另一方面简单直白,一看就知道电影讲的是什么。
《致青春》能引发人们的共鸣。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中,讲述主人公从大学生涯跨越到毕业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青涩的校园恋情和真挚的友谊可以让所有人找到青春的影子。你可以没有校园恋情,但一定有过属于你的青春回忆。而独属于当时的特定物件,如上下铺的宿舍、随处可见的帆布鞋和时髦发型,以及红白游戏机和BP机,无一不是向那个特殊时代的致敬。
重风格:怀旧情怀
作为“未映先火”的典范,《致青春》无疑是历年来话题性最强的一部电影。究其原因,《致青春》正是戳中了所有人的怀旧情怀。因为我们都曾有过逝去的青春。
为了从太过现代化的学校中挖掘到合适的场景,赵薇用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取景。电影主人公所在的理工科大学其实是四座城市十几所大学的“合体”:图书馆是河海大学的,喷泉和广场是东南大学的,草坪和楼梯是南京大学的,自习室是信息工程学院的,操场是体育大学的,招聘会发生在南京理工大学,至于郑微高唱《红日》的学校小剧场,则是在南京有一个很久的电影院取景。选好景后,剧组将墙面颜色、物品陈设等全部进行了统一装修,以确保学校的总体风格没有破绽。剧组对场景、道具的考证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片中阮莞递给郑微的青岛啤酒还是90年代的易拉罐装,现已全部停产,剧组特意去香港采购了20听。买不到那个年代的旧物品,他们就在南京小区门口摆摊回首,电风扇、收音机、自行车……都是这么得来的,衣服除了回收的,就是在地摊上花几十块钱淘来的。所以剧组努力采到的细节都为电影增添了不少怀旧风格。
另外,电影上映后掀起的怀旧风也助票房的“大火”烧得更旺,一时间怀念青春成了热门话题。12传播学班的姜礼贤说:“看完《致青春》,心里一直有沉重的感觉,曾经的那一段记忆扑面而来,每个人的青春,每个人在青春的位置,似乎都能找到影子。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营销劲:王菲、黄晓明引话题
俗话说“四分电影、六分宣发”, 《致青春》之所以“大火”,成功的营销功不可没。华语乐坛天后级人物王菲献唱主题曲,为电影迅速预热;借助好友黄晓明制造话题,呼应“青春”主题;再加上怀旧海报和赞助商“苏宁”的户外广告,《致青春》早早就以地毯式宣传渗透进观众的心里。
早在《致青春》前期宣传时,微博上就疯转着这样的段子:“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赵薇成了黄太太,丈夫却不是黄晓明”。段子出自导演赵薇参加鲁豫的访谈节目,节目组特别安排大学同班同学黄晓明做“惊喜”。两人同喝一瓶水,接过水瓶拧盖子,赵薇猛拍黄晓明的大腿等等细节被制作成长微博发出,基本是营销推广的产物。
在距离电影上映10天前,片方又公布了天后王菲献唱的主题曲《致青春》,一时间引爆话题。王菲亮嗓后,当天微博转发就高达13000多次,评论近6000条,《致青春》迅速预热。
同时,宣传方借鉴了之前《失恋33天》的成功经验,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进行话题营销。一开始就营造气氛,离别,伤感,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青春……关键是让观影目标人群处于预设好的情绪之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的热映,不仅带给了剧组、发行方和制作人高票房,更让我们相信什么是青春真正的含义。并不是你遇见了哪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你遇见了一些什么人。他们带给了你怎么样的一种回忆,你的学生时代,你的青春时光,是否会因此微微一笑,然后俯首大哭呢?(先锋通讯社杭州 记者/赵雯卓 责编/张晓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