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用暴力去反对暴力,我们得到了什么?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3-12-11      

 

  如果你最近没有关注重庆女孩摔打男童这一事件,你很难相信,“变态、魔鬼、无耻、下贱、神经病、杀人狂……”这些不堪的字眼是网友用来形容一个十岁女孩的。而你如果也是围观者之一,恐怕你也在默默应许着这样的形容词。

  从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出来之后,网络上似乎又开始出现一场新的舆论风暴,而像之前李某某案一样,网友无疑又开始出现了绑架舆论的趋势。

  早已有网友人肉出了此事件中小女孩的具体家庭情况,咒骂声更是不间断地频繁出现。

  由于许多人出于对受伤男童的关切和同情,于是他们集中地谩骂和诅咒似乎博得了大多数人盲目的叫好声。

  虽然在新闻通报中提及了由于女孩的年龄原因,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但网友表示绝不能善罢干休,于是我们不禁感慨,在一片喊打喊杀的暴力声中,我们又究竟能得到什么?

  出事之后,事件中的小女孩已随自己妈妈的工作调迁到了新疆。男童原原虽然已经苏醒但是情况仍不乐观。

  民众用暴力的语言去宣泄自己的愤怒,但这无异于用暴力的方式去反对暴力,用自己不认同的方式去反对自身不认同的做法。除了盲目地宣泄不满的情绪,我们似乎什么也没得到。男童也并没有因为网友的愤怒而治愈,而女孩一家则添加了更多不堪重负的压力。盲目的众人不外乎是用自己盲目的愤怒感染了更多的人罢了。如果有人站出来提出相反的意见,为小女孩做辩解,或较为理智地分析她的精神状况和是否有人格缺陷等问题,也难免遭到一众网友的口诛笔伐。

  而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网络现状的悲剧。网络似乎变成了一个收集网民愤怒的黑洞,却极少迸发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芒。在此事件中,愤怒并没有转化为支持受害者前进的力量,反而加剧膨胀,成为了伤害事件中其他人的武器。在指责小女孩不当行为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怀揣着一颗反思的心去看待自己同等暴力的行为呢?

  如果说能与他人共情是人的一种能力,那么这个事件中摔打男童的女孩显然是缺乏这种与他人共情的能力的。对于这种人格或心理上的缺陷,早已有心理学家著书论说。但一众网友在斥责其残忍的过程中,却忘记给她一条宽容的道路。用暴力去惩治暴力,是一种低级的手段,毁灭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想改变一种不好的现象,用暴力的手段永远是无法收获治本的效果的。

  用暴力去反对暴力,我们不过得到一个可笑的形影。事件本身不为暴力的舆论所改变,但一种不理智的仇恨情绪却病毒似的感染了绝大多数人。众人成为了暴力的俘虏,在难以名状的戾气中选择了将暴力化为武器,却只换来呛鼻的网络硝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