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语文“出走”大学必修课,优哉?忧哉?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3-11-26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从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此举立刻引来社会各界的热议,一场关于大学里该不该上语文课的讨论蔓延于社会各界。有学生称这是人民大学为了尽快实现国际化而取消汉语课,而校方回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热情一直不高,成绩测评居于倒数。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听听各方观点。

对于大学语文“出走”必修课程,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见地。一名人大的大一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是普遍需求,而如今人大的做法使这个需求与最终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于此持同样观点的是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陈芝同学,她说,中华民族精深的文化内涵包括汉字,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够接受国学文化熏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语文课程。所以她认为,无论何时都不能抛弃语文。而对于大多数专业不是文学类的大学生而言,抛弃语文就意味着抛弃了学习中国文化内涵的途径,而抛弃了中国文化,就是抛弃了我们的生存根基。

当然,不少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对此举表示十分支持。对于脑海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数学公式、化学物理方程式的他们,上大学语文课,领会其中精华,还能学会融会贯通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一位“工科男”向笔者道出了大多数工科学生的心声: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参加实践需要培养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而语文课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个人内涵的修炼,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实际效用不大。而且我们从小到大对语文的重视程度都很高,担心基本文化知识缺乏是多余的,所以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并无大碍。

一些大学生的家长对此表示了自己的顾虑:现在对于孩子而言文化知识才是最实用的,也是最要紧的,不管做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少不了文化,在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把语文课改为选修课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就业。而一些用人单位也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的经验心得: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不是缺乏专业知识,而是缺少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文化积淀不多,很难融会贯通,打牢语文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咱们学校也可能要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我校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谢群老师说。不过,她对此表现的很宽容、也很理性。她认为大学是一个提倡个性的地方,这样做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毕竟语言文学基础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教过了,对语文有自身兴趣并且在这方面有才能的人继续学习这门课是会有很大帮助的,而那些本身就对语文不感冒的学生如果强行让他上语文课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当然,她坦言这样也会存在一些弊端,这就使那些本身就基础不好的学生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当笔者问到是否会削减同学们对语文的积极性时,谢群老师自信地说还是会有很多人选修语文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对此所持态度不一。但笔者认为,人大的这个举动与前段时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及的可能要降低高考英语分数,提高语文分数,来加强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有些格格不入。况且,近几年新起的“汉语热”,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这一切都表明了汉语具有深刻的内蕴和魅力。汉语博大精深,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祖辈的智慧精髓,所谓“此中有深意”,这就贴切地形容了这门课。身为华夏子女的我们,更要吸收汉语的精华,传承文化,这样方能更好地把汉语推向全世界。

对于大学语文“出走”必修课,我们更多的恐怕不应该把矛头指向学校,而是追溯一下源头,是不是最初就不应该用强制性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博大精深的国学,而是启发式地让学生一点点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并且乐此不疲呢?或许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