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这个原本属于单身屌丝的节日,如今却“火”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2009年,淘宝商城别出心裁地将双十一“光棍节”作为促销主题,创造了单日5200万销售额,令传统的年末销售淡季意外变旺,从此电商之间开始了一年一度促销大战。
又到一年“购物节”,距离13年的双十一也只有一周不到的时间了,各大电商们更是放开了促销力度,完全超过“全场五折”,可谓是历届双十一最高峰:天猫宣布双十一派发3亿红包及“全场二折起”、“买一赠三”、“秒杀”、“特惠”等各种促销;当当网推出五折加折上折活动;而京东商城则打出“对战5折快抢京光”的口号,家居家纺馆才低至1折等等。各大电商众“星”云集,大有一番誓为产品最低价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情怀”。同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只是存在于电商之间,去年的双十一仅通过支付宝支付消费额的数量就已达到191亿元,面对这块硕大的肥肉,线下的各大商场、超市也打着这噱头纷纷加入这场热战,力求在这场战争中分一杯羹。
如今在茶余饭后,人们大都以:“今天你买了么?”作为见面的问候语。在线上,各路淘宝达人也是各显神通,提前将中意之物塞入购物车;线下,虽然真正的双十一还没有到,但是前哨战已经打响,以广州为例,从11月1日-3日,受打折、优惠的影响,各大百货商店单日的营业额就已经上涨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应该说,双十一对于人们的生活消费的影响是很大的。
双十一被一举炒成“购物节”不光是在于它的物品价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群体,被吸引住的是双十一的购物风潮。各类产品的大促,时尚服饰、化妆品、家纺家饰、日用百货、新车、美妆洗护、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助阵,着实让购物变得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人并不是着眼于货物的本身,对于平时在接受范围内但不舍得买的或是那些可有可无的商品,眼看着商品在打折,而且有很多的消费者在抢购,这种趋势就武无疑促使人产生了一种“再不买就亏了”的饥饿心理。这正应了商家的销售策略,也正是这种被诱导起的“饥饿”心理导致了购物狂潮“热”上加“热”。
这种商业手段,如今被商家频频使用。举个例子,近期肯德基推出的“半价桶”玩得就是和购物节一样的把戏:在宣传中,商家着重突出半价(价格优惠)和为期两周(时间短,机会难得)的特点进行宣传,了解透了消费者的心理,抓住消费者内心的新鲜感和挣小便宜的心思,引发销售的狂潮。有的人甚至为了“尝鲜”,特意去排长队,而之前那些并不了解或是不清楚的消费者,见到排长队这样的情景,容易引发跟风消费心理,不明事理的就去购买。但事实上,买过半价桶的人都会发现,原来“半价桶”并不是“全家桶”那么回事,不单是价格上“半价”的概念问题,而且就连购买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和购物节后期产生的产品质量下降、到货期延长等等问题一样。事实上,你会发现,购买到手的并不是宣传中打过折、优过惠的准时、保质保量的物品,而是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的“隐形地雷”。
面对消费市场,商家玩得这种购物心理招数最终最大受害者无疑还是消费者。但是换句话说,保证消费者应有的权力,与消费者平等的交易本身也是商家应尽的义务。保持线上、线下市场的健康运行,不管作为商家为其树立信誉,还是对于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都是有利的。因此,对于这些变相的“饥饿政策”,商家要适可而止,应该适时的对于这种行为说够了。而作为消费者,擦亮眼睛做自己,对于过度消费购物或是不理性消费购物也应该坚决的说够了。
(责编/郑子卿)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许圣乾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