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莫让艺术丢了“书香”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3-12-23      

  图书馆本应是大学里的一片神圣之地,本应作为大学生课堂之外,获取知识、自我提高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本应是集万千学子宠爱于一身的“宝贝儿”才对,而浙江传媒学院的图书馆不但没有被“追捧”,反而常常遭到“冷落”。

  作为传媒类院校,报纸和期刊本应是同学们了解传媒动态和跟踪舆论热点的重要渠道,理应广受欢迎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种类齐全的报刊杂志按照类别和时间清晰的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细致繁琐的分类工作其实很耗时很劳神。从一位在报刊阅览室工作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她们每天分类摆放这些报纸杂志很辛苦,所做的都是为了方便学生阅读,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同学的享用,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价值。宽敞的阅览室平日只有零星的几个同学前来光顾,异常安静显得冷清。到了周末更是如此。书籍借阅及阅览室的“拜访”情况也不容乐观,到了周末,来借书读书的人屈指可数,书架无人翻阅,书桌无人享用,据了解,平日到这里看书的人最多也不过十个而已。
  图书馆被冷落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或许是由于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够人性化,也可能因为大多数同学选择借完书带回去阅读、选择从别处购买图书来阅读、选择在手机或电脑上读书读报。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传媒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缺失。
  作为传媒类院校,重视实践,强调交流跟分享,校园里的讲座、分享会、艺术类表演等应接不暇,经常让人眼花缭乱。这本是一件有益之事,如今却让人欢喜让人忧。讲座和分享会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业界动态、激发学生奋斗热情、保持观念的更新和完善。话剧歌舞等表演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发掘创意、展示艺术魅力的重要平台,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笔文艺之美。这些固然值得欢喜。但是高频率的活动可能会挤占大量学生原本应该用来阅读的时间。讲座的热闹和艺术舞台的活跃可能会让学生遗忘了图书馆也是自我熏陶的关键场所。或许这也是图书馆“萧条”的原因之一。
  很多摄影、播音、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把学习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实践上,而忽略了阅读的价值。这虽算不上本末倒置,但绝对不是明智之举。技术诚可贵,理念价更高呀!播音的专业发声练习是为了更好的用语言表现内容,摄影的拍摄技巧训练是为了更好的用图像传递理念,编导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节目策划编排的全过程,何尝不是为了创意更好的被诠释呢?技术固然需要掌握,但技术只是手段,技术背后的思想才最具价值。当今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理念的比拼。内容才是永远的王牌,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只是一味的追求艺术的表现手法,而忽略了个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思想内涵的提升,艺术的道路又怎能长远而深厚呢?不妨走进图书馆,多翻阅多浏览,有了内容的填充,有了丰盈的头脑,你的思维会更加完善,你的艺术会更加醇厚。
  网络带来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只有通过深度广泛的阅读才能启发思维。阅读会促进心智的成长,让人增进知识的同时,变得智慧,从而对人生中的普遍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传媒类的学子尤其需要书籍来补充营养,文学、哲学、历史等书籍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培养洞察世事的敏锐。而这些对于记者至关重要。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真诚的隔空的一次交流,在交流中读者被作者的文字启发被其观念影响。你会发现世界那么大,那么远,却可以通过书籍和这个偌大纷繁的世界相关联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古人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或许读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但读书一定是最易抵达的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
  书籍承载了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累积的智慧、文明和经验。阅读是细水长流的品味与领悟,是急不来的。阅读对人的改变也是潜移默化、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在这个浮躁和不安随处可见的社会,很多人不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要说的是“读书依然可以改变命运”,这改变或许无关财富和地位,无关世俗的成功,无关外界的认可,这改变是生活方式的优化,是品性的完善,是价值的健全,是对生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捆绑,得以诗意的栖居。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