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视节目被点名“山寨”了外国节目的现象一直没有中断过。八年前,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红了,有人说看到了《美国偶像》的影子;三年前,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红了,有人说像是英国《Take me out》的中国版;两年前,《中国达人秀》红了,有人说节目原型是《英国达人》;而时下火爆的《爸爸去哪了》依然逃不出“洋节目”的阴影。
纵观整个电视节目市场,中国电视节目借鉴外国节目早已不是新鲜事。虽说中国节目海外亲戚多,但是不同的节目在引进方式还是有不同的,主要分为:模仿或者是购买版权这两种方式。
模仿,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外国节目制作的整体形式,是一个外国节目中国化的过程。在引进期间,会根据中国受众的需求与本国文化背景等在节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进,但是节目的总体形式等依然保持着原样。这样的节目难免给人一种“山寨”的感觉,有些节目在制作的初期甚至“明目张胆”的照抄原节目元素。去年的《大鹏嘚吧嘚》爆出的“片头门”事件就给不合理的“模仿行为”敲响了警钟:去年的二三月份,美国节目《柯南脱口秀》的团队发现中国网络节目《大鹏嘚吧嘚》的片头跟自己节目的雷同,随后,柯南先生在接连两期节目中吐槽,称大鹏节目是一档“weird show”,并暗讽中国山寨风。随后大鹏在《大鹏嘚吧嘚》中致以深深的歉意,柯南也在节目中继续和大鹏进行着“暧昧地”互动,并送上自己团队精心制作的片头。这场看似闹剧的风波其实很令人寒心,在柯南团队为《大鹏嘚吧嘚》送上的片头里创新性的加入了包含了龙、八卦等中国元素,而作为一个本土化的脱口秀节目在制作片头上首先想到的不是创新而是一味的模仿,这无疑折射出本土化节目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的悲哀之处。
再者,购买版权。与模仿相比,购买版权的电视节目显得更加的规范化。节目组会得到版权方的亲自指导,两方会对节目具体流程的调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版权方会提供一本“宝典”,上有人员分配、拍摄流程、灯光舞美等的详细介绍。这样,节目组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升节目本土化的水品,例如《爸爸去哪了》就属于一档购买了韩国电视节目版权的新节目,节目不管从形式和内容上属于有比较强烈的本土化倾向,因此节目一进入市场就能抢占先机。
无论是购买版权还是模仿,能活跃在电视银屏上的,从根上来说还是“他山之石”,“他山之石”总现灵光,能让人为之称道的依然还是“舶来品”的创意。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女神,一直受到艺术界的人们的尊敬。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外来洋节目”就被视为中国电视节目界的缪斯被电视制作人所奉守着。本土化节目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土节目的创新力不强,另一方面本土节目“土”味十足很难一下子登上大雅之堂。
不过近来的一些电视节目确有创新之相,比如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在语言节目类就做到了很好的创新,而且根据调查显示这档节目的关注率也的确不低。本着“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这档节目在民族文化宣传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因而带动了一大批关注者。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些地方台的节目当中,极多地方台近年来都在推出本土化的节目样式,这些节目不管在节目内容或是形式上都更加贴近百姓,特别是民生新闻类节目发展得尤为迅速。但是这些节目都存在相同的弊端,那就是“土”味十足,无法走出规定地域。这是由文化的地域差异造成的,一档电视节目在地区获得成功势必接受地区本土文化,就如同《爸爸去哪了》在接手的过程当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节目的价值意义却是共同存在的,这种价值意义是一个节目能存活的判断标准,也是被他人引进的原因。
因此在节目制作的过程当中,制作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节目的价值意义,制作一档具有广泛价值意义的本土化节目,既能适应本国观众,又能对他媒体起借鉴作用。这样的一档节目,才能真正使中国节目更上一层龙,让中国的本土化节目也能让外国人知多少。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许圣乾 编辑者:唐佳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