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不要误会“网络遗嘱”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4-05-30      

  2012年5月13日中新网电 一项专门应对意外身亡而推出的名为“网络遗嘱”服务网站正式上线。这是一个关于遗嘱信息的第三方网络保管及传递平台,用户只要花费29元人民币,就可以获得一个终身使用的“网络遗嘱保管箱”。又名云保管箱,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将不方便告知或未及时告知的遗嘱、遗愿、隐私、财务信息以及其他重要信息放在经过加密的网络保管箱内,并留下指定联系人。若用户发生意外离世,网络保管箱内的数据将在公证监督下传递给用户设置的指定联系人。

  近日,关于网络遗嘱的热议又再度走上焦点。某网站首页最新消息称:马航载154名中国人航班MH370失联,根据媒体公布的名单,经过网络遗嘱网反复确认,最终发现一名用户正是马航失联者。于是就此网络遗嘱引发了一场网络大潮。
  该服务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在新浪微博关于该话题的讨论中,很多人表达了不信任和不支持的态度。他们担心,在网络上留下的遗嘱无法得到法律保障,而且安全性存疑。有网友认为,这种网络遗嘱不可当真,“毕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东西,而且安全也没有保障,一个黑客可以直接黑掉网站,到时改掉了内容有谁知道?遗嘱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岂容儿戏?” 广东创基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绍华说,法律所规定的五种遗嘱方式中并没有网络遗嘱,不仅其形式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真假也很难鉴别。总之,这种遗嘱产生纠纷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笔者认为,网络遗嘱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对我们的常有认知的一种改革的有力冲击。比如以往的遗嘱都是在遗嘱人有意识地情况下进行立项遗嘱,但如果突发意外事故,溘然长逝引发的遗产纠纷问题也是当今需要解决的热点矛盾问题。君不见老人已经命丧黄泉,但是子女们为了遗留下来的遗嘱的分属问题发生种种的纷争和命案,令人扼腕。但如今网络遗嘱的出现恰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状况。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做一个详尽的规划,传达自己未来得及说出的遗言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并且具相关消息称“网络遗嘱”并非仅仅是“在网络上立遗嘱”的意思,也不提供立遗嘱功能,它只是一个重要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平台,侧重的是用户的情感表达与寄托,目的是为用户留下珍贵的生前个人信息以及记忆,和对未来的规划设想,将这些珍贵的东西传递给家人。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通过网络遗嘱这个隐秘的“小匣子”来收藏一些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等到自己如有不慎离世时把这视为死者的寄托有何不可呢?还是有以些人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接受的。所以,如果从帮助传递感情、保管信息等角度来看,该网站确实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但前提是网站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保护用户隐私。尽管在对用户的认证上,网站判断什么时候可以打开保管箱的标准也是值得商榷的。分类的细化也有待我们的进一步完善,用户的隐私权需要进一步的落实维护。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排斥甚至是抹杀网络遗嘱的一些理由。毕竟该网站的网络遗嘱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但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一些人依旧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一些便利的同时,我们的信息和隐私是否会被不正当的利用?会面临被泄露的危险?一旦该网站关闭或者出现一些“黑客”事件,这些网民们的权利又要谁来维护?现今该遗嘱还没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即使泄露也不会造成犯罪,那么这对网民们是不是太不负责了呢?但是任何一种程序和软件的发展都是经过不断地实验证明,才得出其最终的结果来判断利弊。所以,笔者认为,面对新事物的萌芽,我们要给予其发展的空间让其不断的完善,以宽容的态度来接受一些新兴事物,对现今时代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和进步。不要误会了网络遗嘱的主要功能和时代作用。慎重是好的,但也不要固步自封。
  总而言之,新型的网络遗嘱是一个发展的源头,在没有大量的案例证明之前就否认其存在的根本价值,是不可取的。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去探索才是我们能够做的有价值的行动。(责编 邱纯儿)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