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时评】春晚之外的“男女有别”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3-06      

2015年春晚第一束灯光打亮舞台,第一个节目——《四世同堂合家欢》,这一如既往的开场大合唱拉开了不同以往的一场网民盛宴——史上最大规模的“春晚大吐槽”。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吐槽春晚”成为了近年来网民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看春晚是为了跟上网民吐槽的节奏”、“春晚只不过是三十晚上的背景音乐”之声颇受赞同。
本届羊年春晚槽点多多,最大的争议之一就是由贾玲、沙溢、李菁、瞿颖“四喜丸子”带来的小品《喜乐街》中关于“女神和女汉子”的对白。瞿颖与贾玲的这段表演展现了对这两种女性气质差异的夸张对比,令部分网友发出了质疑——这是否是对女性社会定位的偏见?

“性别歧视”四个字,随着春晚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国内的女权公益组织“女权之声”认为,春晚是“性别歧视的重灾区”,这一小品甚至惊动了大洋彼岸的《华盛顿邮报》,而这家著名媒体表现出了对中国女权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男女有别”这一说法由来已久,男权社会成为了事实。新中国成立后,旧社会女性受压迫的情况有了极大地改观,1968年,毛泽东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更是肯定了妇女的能力,让中国女性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尽管如此,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的问题。在春晚引发的争议之外,性别歧视问题依旧困扰着一批人群。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女大学生就业尤其难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尽管我国劳动法第12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但许多公司仍然以各式理由变相地,或直接地拒绝女性上岗。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2%的女性对“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提拔”歧视有明确认知,并且女性的认知程度在各个年龄、各个受教育程度几乎均高于男性。调查资料显示,在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中,女性整体收入只有男性的71%;而在乡村,这个比例更低,只有59%。
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女性通常居于弱势的一方。“男人养家”的传统观念使女性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生理上的差异也让女性遭遇家暴的几率远大于男性;女性在生育问题上普遍比男性付出的更多,这也使女性更加深的受限于家庭生活。
在中国某些落后的地方,女性不应上班,女性晚上不应出门,女孩子不应该上学的落后观念也仍在作祟。
但“男女有别”的背后,男性也存在着苦衷。雷格斯的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2012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香港地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
年轻男性在中国面临着“找对象”、“挣大钱”、“争面子”三道大关。而社会上对于“草食男”、“伪娘”、“屌丝”的非议也使得男性在房价、物价、就业压力的夹缝之中更多了一份在“男子气概”上的压力。
在记者对大学生的采访中,对于性别问题的担忧是存在的。女生一般担心在未来的工作中受到歧视,也对于社会上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表示不安,而男生则对未来奋斗的压力感到一丝迷茫,也会对在班级里总是干体力活一事开起玩笑。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女性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平等意识也不断在加强,大家都是用实力说话,所以我不担心性别歧视会(在工作上)给我带来困扰。”一名女生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没什么不好。每个性别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好与坏。作为一个女生长跑可以少跑200米,参加学校活动也不用干很多体力活,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名女生则说:“如果有可能,我想变成男性,因为我想让另一个代替我变成女性的男人尝尝疼痛的滋味,让他体会到妻子与母亲生孩子所承受的痛苦,让他学会关爱女性。”说完,她笑了起来。
“我连恋爱都没谈过,男女有别我知道,可我要是能说清‘别’在哪儿,我还会找不着女朋友吗?”一名男生这样说着,摊开了手,“不过我觉得男生照顾女生,肯定是天经地义的!”
在当下的中国,男女性都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以妇女署亲善大使的身份做的关于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的演讲中,她说人类真正应该获得的是全面的自由,她号召所有人,包括男性,来关注性别不平等,了解女权主义的真正含义,人类历史的道路上洒满了男女相互扶持的身影,人们要正视男人和女人受到的性别束缚和不自由,并用行动来打破现状。演讲后,全场起立鼓掌。


春晚让“男女有别”重回公众视野,而人们真正要做的,也许是让男女不再那么“有别”。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