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时评】穹顶之下的反思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3-04      

“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沉寂一年多后,柴静带着自费百万的环保公益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雾霾,重回公众视野。

然而,视频的公布却引起了滔天巨浪。网络上,支持的声音占据了大多数,有不少人表示受到了震撼,愿意为空气清新、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但随着视频更广泛的传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讨,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诬陷。有人质疑柴静赴美产女,却将女儿的肿瘤与国内雾霾相联系,如此煽情未免不妥;有人强硬指出视频中的屡屡出现数据错误,并不专业、严谨;更有人杜撰柴静吸烟、开大排量私家车之类与自己的主张相悖的行径,对她进行攻击。

辩论上有一个观点——没有争议的观点不值得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庆幸有人给柴静与这个视频提出了批评,但某些评论究竟是好心指正还是鸡蛋里挑骨头?抛开一切舆论,回归视频本身,柴静呈现的,是她希望守护这个星球,希望所有人不受雾霾的影响,就像她希望守护自己的孩子,她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但我们反观某些 “以人废言”的声音,倒像是某些大众和柴静的“私人恩怨”,他们过于关注柴静的私生活,好像他们是柴静的影子,日夜相伴、形影不离,所以消息绝对可靠、属实,所以他们有权忽略片子对大众的警示,转而挑起演讲者的刺。

借此,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是否总爱对别人的努力和成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竭尽全力地痛批他们的过失和不妥?是否总爱对他人的作为评头论足,却不愿花力气对不太完美的自己做些好的改变?片中,各个“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向柴静吐露着自己的“尴尬之处”,关键问题上或互相推诿,或只能给出不确定的答案。但事实上,假如现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力,不苟且、不贪腐、不推诿,齐心清除各种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假如人人都凭良心做事做人,不急功近利,不伤天害理,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或许雾霾不会有,国家也会比现在好得多。在其位谋其事,凭热情和纯粹干好自己的事业,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常常心怀他人,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黑心事件,不会有陷害、背叛,甚至恐怖事件,而这些心怀他人,最终都是造福我们自己。就像柴静,她只是做了一个真正合格的记者应该做的事,且不说她已经辞职,职责上早已没有做这件事的必要。她的引人注目,追根究底来自不合格的记者、媒体的无心衬托,源于各行业中无良者做黑心事的恰巧成全。她找来以前工作上的伙伴,花自己的稿费,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探讨治污经验,要说利用也是利用自己多年的名气,使得大众冲着“柴静”二字便有点开视频的愿望。面对这样的担当和勇气,我们应该被启迪,而不是被扭曲。

回到柴静的“私人恩怨”——雾霾。雾霾给我们一个能见度极低的灰暗世界,对抗它,是一场对抗看不见的敌人的战争。《穹顶之下》提到,我国深受雾霾之灾的城市不仅仅有北京、河北、山西一带,甚至连享“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如今也成了雾霾高发区。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杭州有154个雾霾天,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年当中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中,我们呼吸进体内的是各种有毒物质的集合,是各种致癌物化学反应之后潜伏的生命危机。摄影师周建仕曾在2014年4月1日至7月9日这100天的时间里曾拍摄了一组关于杭州空气质量的图片,呈现同一地点,不同的日期和天气下杭州一角的面貌。在这部《杭州呼吸百日祭》的图片集中,杭州真正呈现着蓝天白云的仅有一天,空气不错的也不超过5天。而在有杭州大学城之称的下沙高教园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也深受空气污染之灾。本报记者曾做过调查——“关于下沙空气中有“臭味”的言论存在了至少四年时间”,不少下沙居民和大学生屡屡反映“下沙空气中有刺鼻的怪味”、“雾霾天常年存在”。

在雾霾弥漫的城市中游走,是一种暴露在污染中却仍一往直前的勇敢,还是面对日复一日阴霾笼罩却逐渐麻木的悲哀?我们暂时没有柴静的强大资源和影响力,但却可以从现在开始,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把我们的坚持变成我们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谁都无法逃避。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