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清明假期里,各地都展开了祭奠先人的活动,许多民众都在清明去南京大屠杀博物馆悼念30万遇难同胞。据新浪网报道,4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在“哭墙”前举行“清明祭”,日本友人松冈环女士也表示第三部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太平门消失的1300人》将于今年9月完成。这是民众和国际友人对于历史该有的尊重和敬畏。
但也有一波民众,在本应该保持肃静的博物馆内吵闹,在参观万人坑的时候谈笑风生,更有甚者甚至拿着自拍杆在忘我地拍照,而他们身后是大大的“奠”字。无独有偶,去年12月也曾有一组拍摄于大屠杀纪念馆外的“恶搞照”在网上流传,两个身着T恤的年轻男子,摆出各种“不雅”姿势,与纪念馆外的群雕合影。
由此看来,民众缺乏对于历史的自知和敬畏。对于年轻的90后00后而言,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有些太过遥远,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通过教科书的灌输。或许在历史的言传身教上学校的教育还存在有待强化的地方,但对于一个公民而言,且不论是否能承担起继承并发展历史文化的重任,在面对这么一段惨痛的历史时,割裂开历史文化血脉,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馆内嬉笑自拍,所谓的“无知无畏”大概也就如此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热闹有活力的民族,但中华民族同时也是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当张扬和沉淀两者相撞,孰先孰后?我想“三思而后行”就是很好的答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追本溯源,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命根,对于历史文化时刻保持着庄重敬畏的心态,只有在经过一番沉淀后方可“张扬”:对于存在争议的历史,澄清真相;对于先进的文化,向世人发扬。对于历史文化决不可轻率地嬉戏而过,历史纪念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若民众对于此呈现出轻浮散漫的态度,那又何谈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呢?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脉又该何以为继?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时表示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要好好地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今年4月3日在齐鲁网曝出台儿庄战役的战士尸骨没有妥善安置与污水为邻后,众多社会人士表示愿携手齐鲁公益联盟献爱心,将486名台儿庄战役将士妥善安葬。这时民众应该有的对于先烈的尊重,对于历史的尊重。
央视曾推出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围绕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在有温度的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对于自己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之根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后,对历史多一点敬畏之心,更添一份庄重之意!
文章作者:陈苑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