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时评】自拍还是自恋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4-06      

斜45°角,嘟起小嘴,再加个剪刀手或者干脆拿起手机面对镜子来一张照中照。

无论何时何地,将镜头对准自己,轻松点击,按个“selfie”(自拍)。满意了炫耀存档,不满意删掉重来。有人认为他们魅力无穷,也有人说他们卖弄风骚,但不可否认,自拍风靡全球,拥趸日渐壮大,当今是个自拍的年代。

在伟人曼德拉的追悼仪式中,奥巴马与丹麦女首相施密特以及英国首相卡梅伦三人居然抽空玩起了自拍,引发舆论哗然。在他人的葬礼上玩自拍当然是大失礼仪,这也说明了自拍的魅力难挡。自拍被牛津词典列为2013年度热词,以之总结时代精神。

自拍照的前生也许应该是自画像,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画家们就在给自己画像。比如16世纪的达芬奇,17世纪的伦勃朗,都有自画像的名作。而乾隆皇帝,更是热衷“自拍”的达人,只不过皇帝当然要高大上一些,他把自己打扮成菩萨、文人、采药师,然后命令画师画下来欣赏。时间来到1839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终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第一张自拍照,他身穿挺括的高领大衣,头发卷翘、眼神犀利、嘴角紧抿,散发出桀骜不驯的气质。即便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张自拍照也是相当成功的。不过彼时的摄影相当昂贵且具有技术含量,是“高大上”的顶级潮流,根本无法普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浪潮终于使拍照“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近年来自拍爆发性的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智能手机。手机前置和后置摄像头的开发使得自拍变的更加简单和方便。在此前,你得用手臂摆个瑜伽伸展动作,才能真正把自己拍进镜头中。

英国男孩Danny Bowman,每天要拍200多张自拍照片,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达到了10小时之多。自拍2年后忍无可忍决定自杀,好在自杀未遂。适量自拍愉悦身心,自拍上瘾就成为了一种病态。自拍是一种社会行为,正如牛津英语字典的编审菲奥娜·麦克弗森所说:“自拍不仅是对着自己拍照,而且要发表照片使其成为一张‘自拍照’。大多数人自拍都不是给自己看而是放到微博,微信,脸书供他人观赏。美国经济学者托斯丹-范伯伦曾指出,人们购物买东西就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并称之为炫耀性消费,这似乎也可以用来定义自拍,炫耀性自拍,人作为群体性社会动物,都有分享和交流的欲望,自拍照中的每个人都没有瑕疵,女性娇美动人,男性潇洒帅气,有意无意露出的名贵手表,奢侈包包,超级跑车——发到社交平台就可能使得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瞬间得到明星般的关注(包括点赞与拍砖),而得到关注,获得认可,满足“被看”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满足和快感。

从心理学看来,自拍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人们都或多或少有着自我关注的倾向,即“自恋”。“自恋”一词最初来源于精神分析学,由弗洛伊德的《论自恋》而广为人知。自恋的第二阶段是病理的自恋主义,自拍成瘾无疑属于这个阶段。精神分析学家康巴克描绘了自恋主义者的人格特质:“具有野心勃勃、夸大妄想、劣等感以及极度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赞赏与喝彩的多重人格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自恋主义者大量涌现。与病态的自恋主义有关的这些性格特征,以较普遍的形式大量地出现在我们时代的日常生活之中。自恋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普遍的人格特质。

自拍是一种孤独、一种炫耀;是一种分享、一种招摇,是暴露在人前的一种表演,一种借助于电子媒介的表演,吸引关注,取悦自己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似乎再也不用担心失忆了,毕竟那一张张自恋的自拍照记录了生活的一切。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