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发生在浙江温州的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网络热议。被上传至微博的视频中,一个年轻女孩被另外一个女孩狂扇42个耳光,拍摄者一面数数一面发出哄笑和惊叹声。整段时长1分46秒的视频让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
时至今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暴力事件低龄化,手段残忍化成为了让人心忧的新特征。为什么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如今却成为了年轻的暴力符号?是什么让他们本应柔软的内心变得如此冷漠和残忍?究其根本,笔者推断,原因有二:
一,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13-18岁的青少年正处在三观的快速形成时期,此阶段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任何事件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为人处世观。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长,进入到敏感又叛逆的青春期,容易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与冲动,非常容易就被触到逆鳞,像廉价的二踢脚,往往一点就着。因此,此阶段家长、老师对其世界观的引导尤为重要。然而,多数父母和老师会选择用严厉的批评和责罚对青少年施以“鞭刑”,致使其逆反心大起,以至于最后选择极端方式报复到他人身上。
二,缺乏关爱和理解。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洪流之中,人人都巴不得把自己抽成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每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忙于工作的父母们巴望着自己的孩子快快生性懂事,通常会忘记和忽略青春期青少年在心理上对于关注和肯定的极度需求。疏于重视的青少年于是会选择用较为极端的手段如逃课、酗酒、闹事等试图引起父母的关心和注意力。这样一来,双方便陷入了“求关心而不得,严加管教而无用”的恶性循环之中。青少年长时间处于一个易怒、暴躁、缺乏耐心的状态,便会往不良的方向更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对身边的同学施以暴力的事件。
那么,校园暴力事件如何从根本上杜绝?以暴制暴显然没有用。即便是已经开始对世界有所见解的青少年,其本质也不过是敏感又害怕受伤的孩童。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引导方式,让青少年感受到被爱,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才能使其有一颗关怀他人,感恩世界,充满正能量的心。正所谓人小时候缺乏什么,他便会在往后的一生中追寻什么。缺爱的,一辈子都在找爱;缺乏认可的,一辈子都在追求肯定与赞扬;缺乏尊重的,一辈子都会不顾头破血流也要往高处走。站在校园暴力事件背后的,是一群被冷漠对待的青少年,而借暴力之手发泄自身不满与寻求关注,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发出的极端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