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品味西塘汉服文化周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11-27      

1030日至11月3日,第三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在嘉兴嘉善西塘古镇如期举行。汉服文化周是由周杰伦御用作词人、文化名人方文山于2013年发起,海峡两岸携手共创的汉服同袍的盛宴,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弘扬及传承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的大规模呈现。

《玉台新咏》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当画卷中的人物缓缓步行在身边,当微凉的秋风亲吻左手边的西塘河,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在这里相处得和谐而安宁。这大概就是同袍们选择西塘的原因吧。正应了方文山的词,“你是否也有过梦回长安的时候,古道瘦,芦苇湮没,路尽头,频回首。谁捎来秋意正浓的问候

一篇博文曾这样写道:“我们懂得自由民主,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装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这是来自汉服复兴者的叹息也许它有失偏颇,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正熟悉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的衣裳呢?多少人错把它当成和服。身边有一位汉服爱好者曾动容,“中国汉唐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日本,宋元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韩国。”何其悲哀,又何其遗憾!汉服复兴,复兴的何止是一件衣裳,其一针一线穿梭千年的民族文化才是我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之所善。

确实,从倾城独立的汉服中我才依稀看见“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影子。《周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以后逐步完善,并形成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其领、袖、衽、襟每一处的设计都饱含了中国人的性情与处世哲学。可以看到,所有的传统服饰都是连袖平裁,连袖在中国文化中是“圆”的哲学的延伸,圆满通融,心怀天下。

汉服中最典型的是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象征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想见,传统服饰的背后是沉重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森严的尊卑等级,所以从中衣、深衣到襦裙袍衫,它们的内外穿法一定是极为讲究的。

而在西塘汉服文化周上,不乏一些对汉服文化缺乏了解的同袍来凑热闹。有的身披满清服饰,有的穿起胡服马褂,还有的搭配着球鞋。至于那些穿着袄裙手拿自拍杆的,我一时找不到形容词表达。在汉服的贴吧里也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感叹,“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汉族人穿汉服出门,不会被别人指指点点,不会被说的是古装,不会被骂是落伍的复古党、想穿越的神经病·····”其实自近代汉服第一人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标“汉”字以来,复兴汉服之路已经走了近一个世纪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西汉《贾谊新书》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这是古代社会对国民立容的规范,一个简单的站姿尚且如此繁复。诚然,矛盾的是,中国古代有些传统礼仪在今天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生活的需要。我并不奢望一个汉服文化周就能复兴汉服,就能让所有人会面时相互拱手作揖,所以,对于文化周上所出现的类似“古代人打电话”现象也不能求全责备。我们需要简单宽松的T恤和球鞋,需要开袋即食的面包和肉肠,需要说走就走的恋爱和旅行。

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儒家五常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也恰好呼应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把汉服挂在橱窗里欣赏并没有什么不好。类似西塘汉服文化周这样的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奋力自救,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值得被尊重的努力。早在1949年427日,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就指出,“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可是如果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一无所知,又何谈爱与传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偕行。

西塘汉服文化周努力地想要还原汉唐风光,不是要让历史倒退,人人穿起霓裳,而是想寻回华服背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礼仪。

作者:先锋通讯社 沈育晓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