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双十一”狂欢还能有多少生命力?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6-11-17      

        2009年11月11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第一次被人所知晓,直至今日,“双十一”对于国人一直保持着极强的吸引力,俨然成为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打折日。与国外的购物节相比,去年全美的“黑五”商场总销量都不及“双十一”的天猫销量,令人咂舌。
      今年双十一购物节也已经落下盛幕,据统计,全网总销售额达到1770.4亿元,全网总包裹数达到了10.7亿个。各平台的销售额占比分别是:天猫68.2%、京东22.7%、国美1.9%、苏宁2.2%、一号店1.3%、亚马逊1.0%、其他2.7%。很显然,“双十一”的鼻祖淘宝网还是在角逐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在这场由阿里巴巴主导的电商狂欢的背后,到底还有多少后劲与生命力呢?有人预言,双十一购物节会经历“七年之痒”,而马云回击“双十一会做一百年”。虽然马云信心十足,但是前者的唱衰论调,也绝不是无稽之谈。

       首先,“双十一”是一个没有历史的节日,它的底蕴实在太浅薄了,仅仅基于网络上“光棍节”这一戏谑说法,在阿里的包装营销下,变成了今天的购物节,但是在人们眼中,这真的是一个值得铭记的节日吗,它似乎太缺乏庄重感了。有人可能会说,一个购物节而已,要什么历史感庄重感?但是如果未来的“双十一”既没有真正的节日意义,在销售上也仅仅是耍一些“折扣花招”,无法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它,留恋它?很难说。
       其次,“双十一”正在模式化,正在从“回馈消费者”向“卖家清仓季”转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在节日诞生伊始,消费者的确能够享受着这个节日带来的优惠,但是渐渐的,“双十一”变成了商家一年一度的机遇,他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来甩卖自家的“压箱货”,表面上看很大程度减轻了卖家的销售压力,但是长远来看,商品质量的下降会削弱买家对卖家的信任度,“物劣价廉”将极大地影响到“双十一”购物节的形象。
       第三,是物流的压力,虽然早有传言阿里正在打造物流集成平台,但似乎到今日官方还没有明确的消息,今年“双十一”依然是通过各家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伴随着“双十一”电商狂欢进入第八个年头的快递物流行业,已经全面进入数据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路径,初步摆脱最初“双十一”时损耗商品、累垮快递员的局面,但是各地物流公司还是出现了爆仓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物流行业迅速的调整改革下,“双十一”带来的物流压力依旧不容小觑。而消费者“快递慢”“暴力物流”的抱怨也将减弱“双十一”的吸引力,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规避这个购物节,选择在淡季进行网购,这样的消费选择对“双十一”的热度肯定有打击。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双十一”的独到之处,或者说“双十一”打造者的独到之处。它作为一个根基如此薄弱的节日被包装、被推向消费者,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在我看来,理念与信仰的灌输比直接的利益回馈来得有效的多,“双十一”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营销的不是商品,而是理念,“双十一是属于购物狂的节日”这种理念被植入了消费者的印象中,并且每一年都会强化一次。
       除此之外“双十一”最大的魅力也并不在于折扣,而在于它激起了人们集体购物时的疯狂与满足的感觉。当你在深夜独自等待着这一天零点的到来,购物页面的倒计时和“此商品已有N人加入购物车”的醒目标识,成功营造了“你不是一个人”的错觉,它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感。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约瑟夫·塞尔吉从“消费者幸福”的角度描绘这种购物狂欢状态,在特点时间点的购物节日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会产生一种期待,只有完成下单,消费者的幸福感才能达到峰值。幸福来自购物本身,而非仅仅是“占便宜”。“双十一”的发起者很好地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才成功引起了这波购物狂潮。
     “双十一”的兴起,体现着中国人的消费信心,一个不景气的经济体当然不会有这样的爆发力。但是,冷静地看“双十一”狂欢,购物节的后劲与生命力也许并没有那么乐观,如果每一年的营销形式没有创新,对商家的诚意也有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物流服务的质量不能大幅度提升,恐怕“双十一”最终还是会走下坡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