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数字公共领域的交往理性与数字文明讲座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1-11-25      

11月23日中午,“数字公共领域的交往理性与数字文明”讲座在演播楼1908室举行。讲座主讲人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传媒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讲座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欣教授主持。

当天下午,会场座无虚席,挤满了前来听讲的老师和学生。

吴飞教授以进出校园需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为例,说明数字化转型正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据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引出了技术的本质并不是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去蔽方式,去蔽即是在场和显露;用“可以同床,但不必共梦;可以手拉手,但不必心连心”解释了让-吕克·南希的“共通体”。

2018级飘萍班的石雪洁同学向吴飞教授提问,一方面新闻本身具有一定的框架和叙事结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个体的多样,这其中的矛盾令人困扰。

吴飞教授引用李普曼“媒体就像是一个探照灯”的观点,他表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能把所有的事实彰显出来,不能阳光普照。但网络媒体就将所有的人与事物连在网上,如同蜘蛛网一般,任何虫子碰到了蜘蛛网上,蜘蛛都会有感触。未来新闻工作者就如蜘蛛,新闻如同虫子,能够用一张网将世界紧密相连,能够感受到独特的事实,那就是有意义的。

“你不能期望把所有的事实都展现出来,但你还是有可能去挖掘独特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在无数的事实中把有代表性的事实展现出来。”吴飞教授表示,一个优秀的记者,永远要去寻找独特的故事,去打动别人的心、推动社会的变革,这是新闻最有价值的地方。

讲座末尾,李欣教授用《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罗素所说的“参差不同是世界的本源”联系吴飞教授所讲的内容。她表示:“在数字化时代里面,我们强调可沟通性。在看似人人都有机会发言的社交媒体时代里,怎么理性地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自觉。”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