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学子 > 新闻详情
《“偷窥”的背后》获得新闻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媒体推介会最佳作品奖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6-05-23      

   “从2014年舞台上四位女生角逐最佳作品奖,到2015年出现一位男生,到今天两男两女,见面终于男女平衡了。”三年没有变过的主持人焦俊波老师这样打趣道。
   5月19日下午,“见面2016——新闻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媒体推介会” 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12广电1班石俊同学的调查报道《“偷窥”的背后》最终凭借66票观众投票,45票的专家票,获得本年度最佳作品奖。
   从2014年到2016年,新闻学院“见面——优秀毕业作品媒体推介会”活动已经举办了三届。在这三年里,就像参赛者石俊说的“成熟和长大是3年来见面推介会带给我的收获吧。”今天,记者就带你走进“见面”,看一看这三年“见面”的变与不变。

   形式不变,规则不变
   经过前期毕业作品答辩,以及网络投票(比重10%)、业界专家评审(比重50%)、校内专家评审(比重40%)后,当天有四部毕业作品到现场展示。4部作品分别是林震洋《同一个答案》,周颖《杭州电动车,想说治理不容易》,曾仰琳《计生药具免费发放机进校园》。石俊《“偷窥”的背后》。
   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施泉明,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陈建华,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总监夏茂松,杭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原总监朱永祥,四位大咖应邀到现场点评。

   四部作品涉猎和展示内容各有亮点,在观看完学生的作品后,四位评委对学生们的作品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点评规则还是4位业界大咖中有1位只能点评作品优秀之处,另外3位则只能说作品的不足。
专家“刺激”程度不变
   “我们在审片的时候,一直都是说批评意见,所以说一点褒奖的话就比较困难”“说批评的我在行”,同样的话,据连续3年都观看推介会的13广播电视学2班马江说,每一年都能听到。
   在点评过程中,专家也是不留情面。
   在播放完作品《同一个答案》后,场下有观众表示很受感动,“确实是感动,”朱永祥点评道,“但是线索、意图过于明确,没有深入同性恋群体的生活,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人物。”

(图左为林震洋)
   而对《杭州电动车,想说治理不容易》,施泉明认为作品缺乏相关案例,“你要尽量多地获取素材”,还直言“专业深度不够”。
作品要求不变,意见建议不变
   在点评中,专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电视元素的合理运用:标题、字幕、同期声、画面、音乐、配音解说、案例,强调比较多的是“讲好故事”,朱永祥对林震洋说“要通过故事本身打动人,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
   此外,专家比较看重的是选题的选择。施泉明表示很想看到关注事件的作品,“可惜没有”,他告诉记者:“新闻的本质是发现,好的片子是把握社会的关注,重视观众”。
   这些要求和标准,3年来的见面推介会都有提到。
   在被问到怎样更好提高专业能力时,获得最佳作品奖的石俊说了“3多”:多看书、多听意见、多参与,让价值观包容度更大;他还提到,多看一些好的剧和新闻;勇于实践,理论实践两手抓,注意平衡。

   这些建议,2015年的见面推介会上,最佳作品奖获得者陶贵龙也说过。
   施泉明建议在校生把基础打好,“基础打好看新闻的眼光就会不一样,要有新闻意识,以职业要求做新闻。”
媒体在变,思维在变
   连续3年都是点评专家的朱永祥老师说自己现在是“新媒体从业者”,他说新媒体给他带来了思维上的转变。
   在点评两位男生的作品时,他都提出重新修改标题。他建议作品《“偷窥”的背后》的作者石俊将题目与时下最火的“直播”靠拢,既简明点出主要内容,又能吸引眼球。对于大胆触碰边缘题材的作品《同一个答案》,他指出“这个片子电视台不愿意播,可以在新媒体上播放,但是标题需要修改的更吸引人。”
   他表示“新媒体要求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基于技术的进步和对人性的洞察。人性的洞察,就是对用户的需求要了解的非常精准,而传统媒体对读者的理解画像是很模糊的。我们应该研究每个媒体的终端的不同传播规律和用户。”
   朱永祥老师说这3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看到了更多的自信,“尤其是男生,今年前两名都是男生。”还有对文化多元化的自信和对自己驾驭能力的自信。

(图右为石俊)
   石俊表示,从大二开始,他的作品有很大的改变:“这个成熟和长大是3年来见面推介会带给我的收获吧”。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