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的寒冷天气里,近一周的通宵,13新闻学班的邵晨婵和两名队友用镜头记录了公交车司机、城市环卫工人、交警等职业深夜工作的瞬间,并因此获得了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新闻节图片新闻摄影比赛的冠军,说起整个过程,她有着很多回忆。
“灵感就是来源于那篇《北京零点后》嘛,”问及图片新闻的选题时,邵晨婵这样答道,“受到触动的同时,我们也想要挖掘发生在杭州零点后的故事。”当然,在这个选题确定前团队成员还有过很多设想,但都不断地被推翻,也咨询了老师的意见,最终决定用自己的镜头呈现出杭州服务行业的深夜状态。“我喜欢这选题,深夜,当我们都在入睡时,杭州城市里的这些人们正在保证着这个城市的运转。但是对于几个女孩子做这样的选题,还是很担心,担心她们的安全。”指导老师焦俊波说道。
起初邵晨婵和班里同学李娉婷两位女生策划时,都非常激动,想赶紧把选题完整地做出来,也没有考虑太多安全和具体实施的因素,第一天下课后便直奔市区,准备以24小时书屋为中心,夜幕降临后前往周边的医院、警察局进行采访。
事实证明,她们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原以为跑到一处抓拍几张就可以搞定,但第一晚就连连碰壁。“我们去了两三处,刚说了来意就被直接拒绝,不管怎么解释都不行,当时真的很失望。” 邵晨婵说。
从被拒绝的医院出来已是深夜,走在杭州街头,最后的稻草就是夜班公交司机了。“我们坐上208路夜班车,因为前面几次的失败,也不敢主动向司机说明来意,默默在后排坐到了最后一站。”到终点站后,司机向后排询问:“你们不下车吗?”语气很是和善,邵晨婵赶忙和队友上前解释,于是她们在返程的路上边聊边拍,了解到祝俊正师傅这样深夜的重复往返已有5年,在杭州有35条类似的夜间公交线路,将一位位晚归的人送达目的地。
但由于窗外光线时亮时暗,车内摇晃,路上并没有拍出很满意的图片。便找时间拉上另一名队友班里的摄影大神李东同学重新去拍,运气很好地又坐上了祝师傅的车,再次沟通之后,才有了这张照片。
有了这次的经历,她们尝试着多做准备,走官方审批程序,最终与城南供电局取得了联系。约好晚上采访,又很幸运地接到了单,便与他们一起前往建国南苑小区,在凌晨四点拍下了电路抢修工人的工作瞬间。
也有来自于偶然的收获。又是一个深夜,邵晨婵和队友坐在的士上,突然发现沿街有人在施工,她们赶紧下车采访,得知沥青摊铺工为了不影响白天的交通秩序,往往在深夜工作。高湿的沥青的味道刺鼻,但是他们不得不一直工作,即便很多人有了肺病。“采访时,王师傅以为我们是权威媒体的记者,能够好好替他们反映情况,向我们说了很多。”那一瞬间,她有些无奈,更觉得为他们发声的责任感很重,这也是她至今仍对媒体保持热情的原因之一。
每张图片背后都有着很长的故事可以讲述,在邵晨婵和队友的刷夜过程中,艰辛是避不开的一个词。“有一次我们刚通宵拍摄完几组照片,从凌晨拍到天亮,可又要趁着白天去和供电局那边沟通,征求拍摄同意,所以不能赶回学校休息,中间唯一的休息就是在24小时营业的KFC小坐一会。刚坐下没过五分钟,我们就都睡着了,但没几分钟闹铃就响了,当时内心真的很崩溃,可一想到要完成这组作品,就只能强撑着起来往供电局跑。”
晚上出去通宵拍照采访,白天还得赶回学校上课,将近一周都这么度过,很累,“但我们还是在坚持,最后作品出炉,写着配图文字自己都会被触动,那时候是挺有成就感的。”
而大学里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不去管过程有多艰辛,邵晨婵感慨说这个过程大概是大学里最好的最有意义的冒险了。“所以很庆幸有这样的朋友,有这样的目标,有这样的比赛,让我们最后完成了这样的作品。”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邵晨婵坚信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非常有用:“拿这次图片新闻来说,选题的策划是非常重要的,要具有新闻敏感,能够挖掘背后的故事,这些都与专业相关。”且图片只是最终的呈现形式,过程中的采访技巧、所表现出的人情味,都是需要系统学习、灵活运用的。
大学四年里,她先后参与过多个专业竞赛,组队做过多媒体设计、参加过财新数据新闻大赛、拍过dv大赛的纪录片,这些都是很棒的经历。“不冲着必须拿奖而去,大学四年,就是想让自己过得更有价值。”
而对于今年的大学生新闻节,她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虽说形式变化为手机视频新闻和H5制作,但新闻的实质是不变的,要找到让人感兴趣的点,做好把关,更要挖掘出背后的故事。”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