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学子 > 新闻详情
助力文学盛典,文院学子制作茅奖短视频获赞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1      

2023年11月19日,“茅盾文学周——‘百名作家进百校’走进浙江传媒学院”直播刚刚结束,200成员看着数据有点发愣:直播平台总浏览量达到400.6w,点赞数高达33.9w。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0w+,特别是在放映团队制作的茅奖作品短视频时,一直保持着10w+的在线人数,创造了平台账号的新高。

200是文学院短视频研创中心的别称,因为他们的“大本营”在文学院实验实训中心200室。这几个月来,他们在做一件大事:从今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开始,把所有茅奖获奖作品都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推介。

为什么用短视频来呈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此次浙传百名作家进百校活动以“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为主题恰巧与同学们的创作初衷相契合。这难道不是文学“跨界破圈”行动的一次绝佳机会?而这个机会,200成员们牢牢抓住了。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为中国小说的精品力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作家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扎根生活,创作了累累硕果。通过书籍出版、影视改编、声音发行等,一直以来都有着多种传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得经典得以传承。而方兴未艾的短视频创作一方面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突破文字传播的单一性,变得更加立体化,另一方面又以其数字技术的特性,使传播更加精准有效。

获奖小说与短视频相结合,将会产生1+1>2的效果,在推广茅奖作品深入大众的同时,也可助推文学创作进入大众视野,提高大众文学修养。

同学们下定决心,必须要把这个系列的短视频创作出来。

离作家进校园的日子剩下不到半个月,短视频研创中心成员们精心创作的25个茅奖作品短视频被一次性全部否定了,其实不是否定,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院朱文斌院长、陈斌书记以及指导老师俞春放副院长一起审看了片子,如果算上短学期创作的另外20几个视频,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否定了。

时间紧,任务重,当知道李洱、杨克、乔叶、陈人杰等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三位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将莅临学校与师生展开交流时,研创中心负责人范可正同学提出了一个请求:“我能不能给我的团队成员画个大饼,参与创作的同学可以获得与作家合影的机会?”

饼画没画范可正同学没说,但老师们的指导与这次交流活动给研创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启迪,他们想到,文学视频不能只是书籍的简单自我介绍,用短视频呈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重要的并不是媒介语言的转变,而是在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碰撞中找到创新点。

对文学和影视的热爱让青年学生簇集在一起,不断碰撞思想的火花。如何使短视频承载文学的重量,如何使视听兼备文字的质感之美?一度他们也曾想在原来25个视频基础上修修补补,但是很快他们发现,这种方式使得茅奖文学作品内在的光彩没有闪烁于帧页之间,反而泯灭在拙劣的技巧之中了。他们决定制作精良的沉浸式推书视频,使观众/读者在镜头前找到共鸣。

戴上对讲机,握好平衡器,切换机位,调度场景,调节声音……十一月,茅盾文学奖在乌镇开展活动,“百名作家进百校”浙传场如期进行。研创中心承担了拍摄转播的重任。他们将《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皆华夏》和《宝水——此心安处是吾家》上线暖场,获得了高赞。

以新媒体破圈,用短视频承载文学。据悉,文学院将借着初战告捷的顺风,用多种形式来创作茅奖获奖作品短视频,把所有获奖作品都融入到新媒体传播的格局中来。或采用专家导读式,引领受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粹;或是作家走读式,带领受众更直观地领悟作品审美趣味,理解小说精髓;再或者是沉浸式,通过情景再现,带领受众进入作品世界,探讨作品的意义内涵,以探幽、寻秘的形式传播作品,同时也打造文学传播者的形象,以此形象为主线,去串联作品传播。以多种形式助推文学传播,提高大众文学素养,提升短视频创作的文化品位,为文学与新媒体传播相融相生提供一种探索。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