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学子 > 新闻详情
新闻与传播学院丨六个月,她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0-12-16      

“前往哈尔滨的旅客,请您于38号登机口登机,谢谢配合。”从飞往比利时留学到北京实习结束,整整六个月,浙江传媒学院18级编辑出版学1班的杨宇函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听到哈尔滨三个字时,我的泪盈满了整个眼眶。难过?激动?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个情绪,只知道这三个字我等了整整六个月。”杨宇函在日记里写到。这六个月,她经历了人生中一段特殊的时光。


努力把自己照顾好

2020年1月31日,杨宇函坐上了飞往比利时的飞机。3月18日,比利时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封城。

封城后,如何采购食品和生活用品显得更加重要。三月份的布鲁塞尔平均温度只有3℃到10℃。每次采购,杨宇函都会披上羽绒服,戴好口罩和手套,背着书包,在超市刚开门或者要关门的时候,跑进去,扫一遍超市的货柜。这样的采购平均两周一次。

▲杨宇函一次性购买的东西

杨宇函说:“不敢坐公交,打车太贵,而且也没有多少车。”超市离她住的宿舍有一公里多,每次都是她一个人把买的东西搬回家。她的手机备忘录里有一份“囤货库存统计”,里面有她买过的食物,包括数量,过期日期,放置地方,都有一定的记录。

和“囤货库存统计”一样,杨宇函把她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她做了关于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香港盐田梓、非遗的云调研,完成了康奈尔大学的网课,还参与了线上实习。生活上,以前不太会做饭的她学会了做中餐的炒菜炖菜、西餐的意面披萨,还能兼顾色香味和营养搭配。

她给自己列了计划表,安排每天需要做的事情,有工作和学习的任务,也有休闲和娱乐的活动。她说,总要找到事情给自己做,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因为我知道,让自己闲下来的下一步就是抑郁和焦虑。”

▲杨宇函的“囤货库存统计”

她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这是杨宇函给关心她的人传递过最多的信号。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一切没那么好。“我得安排自己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然后去面对焦虑和不确定因素,同时还要去安抚我的父母。

杨宇函体验了一切依靠自己的独居生活。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房间里飞进了一只蜜蜂,自己又害怕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感觉让她欲哭无泪,无助和委屈的感觉就在这样的一件小事中放大。

她说:“我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强的自己,一个调动着全身细胞去努力坚强的自己;也看到了一个脆弱渺小的自己,缺乏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安全感,依然没有办法成为自己的全世界。”

02

崩不住的时候

5月20日,杨宇函回国,在西安进行了14天的集中隔离。“西安隔离的14天是我六个月中状态最差的时候。”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卫生间,封闭狭小的空间让杨宇函感到压抑。

一日三餐会有人放在门口,有专门的医生来给她测体温,早中晚,一天三次。她每天要接固定的两通电话,上午一通健康询问,下午一通心理疏导。

为了预防病毒传播,酒店的空调不允许打开。5月天的西安,非常热,为了降温,杨宇函会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把淋浴喷头打开,用冷水浇自己的身体。因为房间直面太阳,有几天她一整天没有拉开窗帘。没有阳光照进来,黑的环境会让她有点害怕,所以房间里一直开着灯。她说:“那几天我整个人是昼夜不分的。”

▲隔离酒店房间的室内温度

杨宇函还是会给自己安排事情来缓解焦虑,但是当时只剩下了中信出版社的实习,没有之前那么忙了,“也努力给自己找事情干,比如看电影、电视剧,但那时候根本就看不进去。”在开机画面出现之前的那几秒钟,她盯着黑色的屏幕,眼泪一直往下流。她说:“也不是特意想到什么,就是想哭。”

“之前总觉得回国了一切都好了,一直都在一种战备状态下,回国了这种精神支柱就没有了。”杨宇函觉得自己被困住了。

▲杨宇函回国那天


拯救自己的稻草

杨宇函把疫情期间的线上实习比做拯救自己的稻草,逼迫自己200%地投入工作来忘掉焦虑。中信出版社就是这根“救命稻草”。

“我很珍视中信的姐姐们,在西安隔离的时候每天和她们交流、工作,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在她眼中,姐姐们都是特别好的人,相处起来很舒服。在比利时的时候,学校的一个学姐帮她去争取这个实习的机会,还专门给她定制了工作方案。根据时差给她做了一份时间表,左边是国内的工作时间,右边是她在比利时的工作时间。这些让她很感激。“整个实习期间,她们一直很关心我,从方方面面,给了我很多安慰和鼓励。”杨宇函说道。

在最崩溃的那段时间,杨宇函变成了“工作狂”。“可能也没有真的完成特别多的工作,但就是在努力让自己一直处在一种工作的感觉里。”工作让她感到安心,同事让她觉得温暖。西安隔离期结束后,杨宇函去了北京。在中信的实习从线上转为了线下。

▲杨宇函和中信出版社的同事

这里的人让她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她看见编辑为了一本书的封面反复推敲,为了腰封上一句简短的话推敲两个月;她发现同事的豆瓣收藏夹里存了七八百张关于音乐和歌词的便条。这些细节感染了她,“她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非常持续的深耕和关注,这是我所欠缺的。”她说,“我觉得我看到他们我都不敢说我自己喜欢出版。”

在北京的实习结束后,杨宇函买了回哈尔滨老家的飞机票,时隔六月后踏上归途。1月31日飞往比利时,后因疫情经历了两个月封闭学习,5月20日回国,14天的隔离期,100天的中信实习。这六个月,有焦虑有恐惧,有温暖有成长。

“坐在通向家乡和父母的飞机上,这六个月的经历也都成了过往,终于我也开始成为了一名有故事的女同学.....短短六个月,我好像长大了六岁。”这是她写在日记结尾的话。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