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要闻 > 新闻详情
第二届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08      

12月6-8日,第二届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在我校杭州钱塘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一级巡视员张建明,省侨联副主席胡慧雷,我校党委副书记陈永斌,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旺,北京华文学院院长王志民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陈永斌在致辞中指出,华侨华人是推广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本次会议将有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相关研究,促进参与者更加自觉地践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使命和担当。

张建明表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以浙江龙泉青瓷与良渚古城遗址为例,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力。

胡慧雷指出,华侨华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浙江作为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坚持“以侨为桥”,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王辉表示,本次研讨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优势,分享学术研究新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朱文斌主持。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张春旺以《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题,探讨华侨华人在对外交流中的优势与作用,着重指出华侨华人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中面临着传统媒体萎缩、交流对象阻碍、华文学校不足等挑战。

北京华文学院院长王志民以《华侨华人和教育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发挥——以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族群认同的百年流变为例》为题,阐述峇峇娘惹族群认同的复杂流变与传承链条,并就国际中文教育借侨出海,从家庭教育、乐龄群体、传统文化等六个层面展开研讨。

华中师范大学李其荣教授以《华侨华人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助推者》为题,详细梳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提出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应从中国形象窗口、文化传承、对外传播、交流促进、饮食文化、媒体纽带等六个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浙大城市学院徐华炳教授以《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移植与适应——以“娘惹文化”为例》发表演讲,重点分析该族群文化的生成、承继、在地生存困境、调适与重塑等问题,并结合相关案例,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移植与适应的特点和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徐薇教授以《南非约翰内斯堡唐人街春节大拜年活动的传承与融入》为题,着重关注南非华人移民聚居点议题,围绕约翰内斯堡市唐人街的形成、市政府对少数族群文化活动的包容与支持、华人社区及组织机构的作用、春节活动对约堡城市景观的意义等四个层面展开探讨。

哈兔中文网络学院院长朱敏以《华侨华人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新角色:哈兔中文的元宇宙实践》为题,从自身华侨身份的经历与视角,强调在中外文明交流借鉴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民间力量,并提倡将新兴科技手段引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

浙江中华文化学院二级巡视员张建伟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学院工作推进新时代海外统战和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中华文化学院的由来、定位及职能,生动展示建院2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郭建玲教授以《莫桑比克历史上的华人形象》为题,详尽梳理了莫桑比克历史上的四类华人形象:吃苦耐劳、经商有道、兴办社团、强身健体,并以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作品为例,探寻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抉择,体现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

主旨发言由北京华文学院教务处处长姚敏主持。

7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分三个会场继续进行交流研讨,从多个维度、多重视角探究华侨华人研究的前沿与核心问题。

在闭幕式上,朱文斌作大会总结发言,三个分会场主持兼评议人浙江师范大学郑崧教授、浙江传媒学院贾改琴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林瑀欢博士,分别汇报所在会场的交流情况。闭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向宇主持。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积极推动了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相关议题的学术研究及社会实践。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