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要闻 > 新闻详情
喜报!奖项+1,华策电影学院师生作品在全国大学生48小时虚拟制作大赛获奖!
来源单位:华策电影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20      

近日,由华策电影学院研究生仲凤石、金薄祥、黄奕豪担任主创,华策电影学院陈奕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的作品《俄狄浦斯2064》,在全国大学生48小时虚拟制作大赛全国总决赛被推选为“荣誉特别推介创意作品”,并荣获48小时国际虚拟制作大赛的“最佳影片”奖项。

该片故事主要围绕2064年这个时间点展开,随着宪法第八修正案的即将颁布,人工智能将被赋予公民身份,正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人”。在太空轨道上的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人工智能代表EB-1410与人类政府代表就即将到来的变革进行讨论。随着访谈深入,EB-1410回忆起作为AI所经历的种种不公,在直播过程中,他接收到反抗军成功的消息,他意识到AI已不再是被压迫者,AI人即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一场革命即将爆发……


 该片导演金薄祥详细介绍了前期准备过程,“在正式拍摄前,根据分镜,运用UnrealEngine5(虚幻引擎)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动态预演,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摄影指导可以根据预演提前确定摄影机机位与运动,以及各场的灯光方案;声音指导也可以根据预演提前设计各种音效、背景音乐等;美术指导可以根据UE5中的预演场景绘制顶视图、氛围图,并确定各类美术道具。”

“在影片的前期筹备找,先是运用Midjourney生成了大量的参考氛围图,将文学剧本初步影像化,以便剧组成员理解自己在创作什么风格的影像。”导演金薄祥介绍道。氛围图帮助他们提前确认了影片的整体基调,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沟通效率,为画面气氛和细节的深入起到很好的引导。

在虚拟拍摄过程中,“我们团队在经过初赛的磨练后,对虚拟拍摄有了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知。在决赛阶段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利用虚拟拍摄的优势创作影片,也希望可以探索出一条发挥虚拟拍摄最大优势的道路,于是太空舱、生产车间、游兴街景等场景应运而出。”摄影指导仲凤石介绍道。在正式拍摄阶段,得益于LED虚拟拍摄后期前置和视效直出的优势,主创们在摄影棚内直接搭建了“所见即所得”的虚拟制片系统,结合了实时渲染、摄像机追踪定位等技术的拍摄方案,在48小时内出色地完成了虚拟短片的拍摄。

结合这次的创作经历,参与的同学们对专业和虚拟创作有了一些自己思考。其中,导演金薄祥同学认为今年AI影像的讨论度非常高。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观看了大量与AI有关的短片,但看完有种感觉,就是大量短片中AI仅仅是一种形式,其叙事内容反倒有些空洞。因此我们在创作剧本时,想到如果站在AI的立场上看待人类,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讨论点,故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次创作中,动态预演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不是说有了动态预演就能让创作过程变得轻松简单,它只是将一些中后期工作前置,并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试错成本,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摄影指导仲凤石同学也表示收获巨大。在拍摄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屏幕内数字资产与实拍前景的衔接问题。比如太空舱的置景需求过于宏大,在48小时内根本无法完成置景,真实感成为拍摄面临的重要问题。指导老师陈奕凭借丰富经验建议化繁为简,直接利用现场胶质地面的反光属性进行匹配,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衔接问题。这次拍摄仍有太多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虚拟拍摄的优势,屏幕中的虚拟资产也过于背景化,无法更有效参与叙事中,仍需要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中不断探索学习。

担任制片的黄奕豪同学也提到这次创作是一次非常有价值和挑战的尝试。在拍摄之前也了解了很多关于虚拟制作前后期端(包含前期摄影机跟踪,建模,前后景虚实结合的衔接,后期带虚拟屏幕调色等)的知识,研究生期间也有专门的实践课程可以接触到这些内容,这次拍摄也算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结合。这次在创作中喜获最佳创意奖,一方面是对我们限时创作影片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信心利用这项技术去实现更多奇观化的技术效果。

    此次学院师生团队获得虚拟创作大赛的奖项,不仅让同学们将课堂上学习的虚拟拍摄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操作的宝贵机会和对专业的肯定,而且为学院今后在电影虚拟拍摄教学和实践创作提供了充分而成功的案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