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要闻 > 新闻详情
大山深处的那抹最亮丽的“红”——浙江传媒学院师生与泳溪乡村民共同学习重温《之江新语》
来源单位:党委办公室 院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7-10      

  7月初的江南,刚刚出梅。被雨洗过的泳溪乡更加葱翠。浙江传媒学院党员师生和学校国旗护卫队的全体队员沿着盘旋的山路,蜿蜒进村。背对大山,面临溪水,在大樟树下与村民共同学习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将一抹厚重红色嵌入绿水青山,也嵌入每个村民心中。

  一口标准普通话,一身利落军装,相比于其他同龄女学生,王青韵在漂亮之外多了几分英气。她是浙江传媒学院国旗护卫队的一员,7月6号跟随学校进村的队伍来到了泳溪乡,为接下来的活动准备着。

  7月7日,对她来说是激动而值得纪念的。当天下午,王青韵作为学生代表在“我与村民谈新语”活动中发言。她动情讲述了爷爷奋战在前线的往事,回忆起妈妈为破旧敬老院能修复而奔走在烈日下的故事,她说:“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家是最小的国,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王青韵的发言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在学生发言时频频点头,她说:“在幼小的心灵种下对党感恩的种子,那么它一定会生根、开花结果。对党忠诚,是传媒人值得骄傲的宝贵精神。”

  数十位泳溪乡的村民党员也加入了“读新语”活动,他们佩戴党徽,手持《之江新语》,坐在大樟树下,分享和《之江新语》的故事,护持对党忠诚的信念。

  胡余浪就是其中一员。3个多月前,胡余浪当选村支书,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学习《之江新语》,他将其中的治国理政新思想运用到农村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胡余浪发言时的诚恳,厚重如这片土地;谈起过往困境,双拳紧握,好像在传递一个讯息:只要坚定党的信仰,空掌就能握铁。

  在当天的发言者中,有一个“特殊身份”的人——穆畇钢,他既是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代表,也是曾经下派到泳溪乡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位在北方城市长大的高个子对南方的农村饱含感情。他回忆了初到泳溪乡时的迷茫,后来与《之江新语》结缘,并最终在书中找到方向,找到力量的经历,“原定派驻1年,我主动申请延长,在这里驻了3年6个月零17天,如果是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那泳溪肯定是我的第三故乡。感恩习总书记的《之江新语》,感恩浙江传媒学院,感恩泳溪乡!”

  泳溪乡党委书记周连钢也分享了读新语的感受:“《之江新语》给人满满正能量”,他着眼习总书记的“两座山”理论及生态环境等的论述,结合泳溪乡的实际,从“护绿”、“化绿”、“享受绿”三个方面提出要把绿水青山化成“金山银山”。抬头望青山,俯首读《新语》,这位在泳溪乡工作了4年多的干部在习总书记的《之江新语》中看见了这片土地蕴含的勃勃生机和泳溪乡的美好未来。

  “既吸了氧气,又接了地气”,杨立平笑着评价这次“读新语”活动。集合自身对农村问题的思考,杨立平和大家分享了学习《之江新语》的感悟。她重温了《之江新语》中《‘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并将重要段落细细朗读。“要在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上找到一个结合点”,杨立平最后说。用《之江新语》为乡村发展指路解惑,用红色信仰的力量撑起乡村发展的一片蓝天,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把泳溪打造成霞客首游地,香美泳溪里。


  浙江传媒学院与泳溪乡结对已有9年。9年来,两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党建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除了与乡村班子和村民一起共学《之江新语》,让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师生党员还和泳溪乡党员一起共同寻访党旗国旗下的故事、拍摄最美党旗国旗脸、开展党旗国旗“走村入户活动”,在山村基层展示和传播最厚重的红色信仰力量。

  活动期间,浙江传媒学院在泳溪乡建立了'三香产业金种子富民基金',推动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致富。


  当红色的记忆浸润社会的每一寸肌理,当红色的智慧拥抱基层的热忱,当红色的文化汇聚乡土的文明,大樟树下的小力量将迸发四方奔腾的大能量,托起红色信仰的传承,使之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