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杭州国际动漫节的春风,动画学院学工、教学联合推出的系列专题讲座“筑梦大讲堂”邀请到了成都大学动画系主任孙哲教授做客。孙哲教授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动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和国际ASIFA动画学会会员。孙哲以中国动画第一代带头人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画艺术盛宴。

对比中美起步,赞扬动画先驱
讲座的开始,孙哲首先介绍了1967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剧情动画片《森林王子》,该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狼群收养的孩子,想要永远生活在森林里,一路被老虎追杀的奇趣冒险故事。同一时期我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出了由《西游记》前七章改编而成的《大闹天宫》。该片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在1963年和1967年,分别制作出了上下两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动画与美国的动画制作水平不相上下。在没有电脑制作的情况下,动画工作者们全凭手中的一支画笔。一般说,10分钟的动画要画7000到1万张原动画,可以想见,一部《大闹天宫》工程的浩繁。整个绘制阶段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41分钟的上集和72分钟的下集,仅绘制的时间就投入了近两年。孙老师徐徐道来,话语中满含对那个时期动画制作人的崇敬。
回顾古今中外,许下美好向往
孙哲先将国内动漫发展与国外动漫相比,以过来人的角度讲述着中国动漫的艰难的成长历程。从1988年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这部1988年上映的美国幻想喜剧片,描述了 40 年代好莱坞一个“动画城”中的动画角色和真人雇主之间的纠纷,代表当时八十年代最先进的电影科技,将真人和动画形象巧妙地融会在一起,赋予动画电影以新的面貌、新的魅力。之后,孙孙哲为我们展示了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一系列作品的珍贵台本,从深沉与稳重的《名侦探福尔摩斯》,到魔幻中的现实代表《风之谷》,再到充满奇幻色彩的《天空之城》,以及人气颇高的《龙猫》,在台下的同学看的目不暇接。孙哲向往着未来动画能与电影、电视异曲同工,总结出动画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赋予虚构的现实都来自于美术群体的密切合作。
回归简单,巧用几何体
万物的形体描摹都是以结构为基础,孙哲越讲越起劲,干脆从动画的基本技能讲起,教大家用不同几何体来塑造形象。单调的几何体在孙哲的指挥下,变得生动起来。对于透视、比例等动画创作常见问题,孙哲不厌其烦地细致讲解和强调,并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在场同学有谁可以画一百张大小相同的圆?大家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孙孙哲老师表示:“现在愈加先进的创作设备使大家丧失了对于事物真正大小的细节化考量,也就忽视了对细节化要求的习惯。”
活动中,看到台下同学对于骨骼结构分析颇有困惑,孙哲不顾自己行动不便的腿,硬撑起拐杖,坚持在黑板上为同学们演练。良师总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授学子,孙哲老师的言行无一例外都体现着这一点。
最后,孙哲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次讲座,并寄语给广大动画专业学子:注重专业培养、素质培养,为国家的动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