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而我们身后,是怎样被这个世界记着。——题记
最近常常在想,我的生命是不是太寻常了,寻常到让我深深地失望。
可是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或者说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大都拥有相似的生活,相似的令人失望的生活。可是当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它时,它就变得不同了。比如,把生活当成一本童话来读。从来,我都不爱读童话。但是我羡慕那些喜欢并且相信童话的人。至少,他们相信得起童话,至少,他们有足够的清澈和单纯。
比如爱德华,那个爱说大鱼童话的老爸。
原来生活可以是由一个又一个童话组成的。原来爱德华就是个让人喜欢的童话。一直觉得,一个童话就是一个印痕,生活就是这许多许多的印痕。我喜欢在这种慢条斯理的速度中,静静地欣赏爱德华在他神话般的生活中,在深深浅浅的印痕里从容行走的姿态。
伯顿导演的《大鱼》其实讲叙了一个喜欢不停地讲述自己故事的父亲和一个寻求父亲故事的儿子。影片是在老爱德华带有魔幻色彩的讲述中开始的。然而爱德华的故事从哄5岁儿子睡觉的床头一直讲到了儿子的婚礼上。爱德华的一生也许认识了一些人,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份平凡的工作,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人物。可是他却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奇幻惊险的冒险经历,包括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天在河里抓到大鱼,幼时闯入巫婆的城堡并在巫婆的玻璃眼珠中看见自己未来的死法,年轻时后遇见一个三米高的巨人并与他一起离开家乡,在马戏团工作了三年,追到自己心仪的那个女孩……父亲所描绘的一切,从他的出生到最后都带着一种浓烈的英雄式的神话色彩。但是对于儿子来说,曾经如痴如狂迷醉过的那些英雄故事听到如今已经不再那么动听并且向往了。他开始怀疑和思索着父亲的故事里有着多少可信度以及真实性。他觉得他的父亲似乎更像是一个活在虚妄的童话故事里的虚拟英雄,而他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在童话之外更真实的父亲。父子的矛盾由此产生。他们三年没有说话,直到老人病危,儿子才不得不重新面对父亲。在妻子桑德拉的提议下,儿子试着去调查父亲的故事的真相,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那如香摈酒瓶塞般冲出来的小baby,那丑陋而善良的巨人,那世外桃园般的小镇,那光怪陆离的马戏团,那童话般浪漫的求爱历程,那调侃幽默的“兄弟连“,那车窗外裸游的美人鱼……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在重病垂危的父亲床头,儿子在泪眼朦胧中娓娓道来有关那个父亲在巫婆的假眼中看到的死亡。老爱德华被儿子抱着带到了河边,河岸上为他送行的,则是他一生中故事的配角:马戏团管理员,巨人,连体双胞胎,当兵时的战友,还有一只眼睛的女巫……是的,所有人,他生命中的所有路人。就像老爱德华说的,那是他生命的故事。他们的眼中没有悲伤,每个人都是微笑着,冲他挥手,送他启程。而一生编织着大鱼童话的老爱德华,终于成了那童话的一部分。他真的变成了一条鱼,一条永远活在童话中的大鱼。他在所有人的目光中游走了,向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向着湖面上婆娑的树影和彩虹,以及那个充溢着童话的极乐世界。
爱德华走了,没有闭上眼睛,但他的心是安详的,他终究结束在孩子理解的泪水里。威尔对爱德华生命结尾的讲述让我们感动,但感动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直对这些故事不屑一顾的威尔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以及,他已经开始触摸到那个若隐若现的真实的父亲了。一直,威尔总在追寻的真实的故事,而电影在最后揭示了这所有的一切:女巫;世人;幽灵镇;诗人;大鱼;马戏团;战争;孪生姐妹……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真实地存在过,只是爱德华用自己的方式用丰富的想象力串联并重组了之后被重新折射出来。我不知道威尔对这样的答案是否满意,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让我快乐并且满足。爱德华的神话还在继续流传,其中有随时出没的神秘巨人,有可以预知死亡的女巫,有成片灿烂的水仙地,有白栅栏的房子,有安静纯美的世外桃源,还有他的追寻,他的放弃,他的童话,还有大鱼。
这样的结局,足以让我们欣慰。
《大鱼》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给所有那些想试图了解自己父亲的人。我们的孩童时代,父亲是无所不能的神,他强劲有力的臂膀能把我们高高抛起,他会把我们扛在他的肩膀上骑高高,他用他坚硬的胡子扎我们的小脸,他无所不知,可以解答我们所有的问题。但是当我们长大,我们逐渐发现他们并非万能,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有和我们一样多的麻烦和困惑。然后,他们一点点从我们生命中隐退,因为他们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慢慢能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天空。威尔用他的不屑与固执远远地拒绝了父亲。因为也许,他并不理解父亲那种深敛的亲情。这种理解上的错位给这部电影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两代人之间,父子之间的无力沟通似乎更像是一种现代通病。但所有的父亲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成功或者失败,他们都在努力地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些东西。而所有的儿子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不管他们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成功或者失败,他们都在努力地拼凑出一个真实的父亲。
这种努力本身,已经如同童话一样让人感动了。
其实父亲爱德华跟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有烦恼,都曾沮丧,都有迷惘,可是爱德华选择用童话的角度审视生活,审视周遭并不完美的世界。于是他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妙趣横生。但威尔似乎更在乎真实的父亲。他愿意把每笔帐都算得很清。他开始带着怀疑审视每个人,用伪善的语言保护自己,用现实的心境去继续生活。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难道不是么。自己曾经那么认真的相信过,也因为相信而那么的沉重过,仅仅是为了摆脱那份幼稚。只是,摆脱了,难道就不迷茫了么。
或许生活本就不是一本太清楚的帐。如果真的把它算清楚,那可能会失望得让我们难过。生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活的开心,关键是你的态度。正如伯顿告诉我们的:不要在意你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想象力与率直的乐观是幸福生活的法宝。就像是,如果把生活看作是部童话,我们或许就可以在其中快乐的当一辈子主角。
从电影的风格看,影片不仅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曲,更是抒情的家庭剧。《大鱼》与伯顿之前作品相比更情绪化,是视觉风格化的戏剧性故事,注重角色创造个人历史的愿望。这是关于爱的故事,包括彼此忠诚的爱情和最终弥平沟壑的亲情。疏远家庭亦是伯顿很多电影的主题,这跟他与自己父母的隔阂矛盾有关,但他最终将《大鱼》拍成一部父子互相体谅理解的电影,是父母的过世使得伯顿对死亡和生活更温暖图景有更真诚的挖掘。而且,电影中孩子与父母关系达到谐和是他愿望所在,因为这从未在他真实生活中发生过。把自己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愿望寄托于自己的电影,也是伯顿倾情于此的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极其唯美,是充满了想象力和魔幻式电影中那种暗涌的纯美。它给人一种温暖,醇厚的感觉,一种,父亲的感觉。但这些离奇故事似乎与讲述者和他的家庭是孤立存在的,炫目故事与枯燥现实穿插往来,一副“魔幻现实主义”的图景,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着真实的世界。关于影片的风格化视觉语言,是导演强调在日益玩世不恭的人群中保持一些魔幻和神秘元素重要性的结果。这是哥特式风格的美国南部版本,视觉世界与爱德华所讲故事互相补足,怪诞,神秘,偶尔荒凉阴暗。虽然没有了伯顿以往标志性的黑色因素,但同样是充满创意的画面。影片中的某些场景采用了特效效果,包括部分场景的色彩重新调合,使影片达到唯美的画面,但观众的注意力显然不会被那些特效本身所分散注意力,而是会心欣赏特效所融入的场景带来的愉悦感受。但这部影片并没有用很多电脑特技,多数超现实场景通过割裂银幕、缩小道具和运用灯光、角度、景深完成。而红车挂在树顶的场景,是用起重机真正将车挂在树上拍的。年轻爱德华在马戏团工作时旁边大象排泄的镜头,则是凑巧抓拍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匠心独运的电影,处处体现着导演的巧妙用心。
字典上说,“大鱼”是美国俗语,意为谎言或夸张的童话。有些时候,那些童话,甚至是谎言仅仅是告诉我们生活没有必要太按部就班。当我们觉得生活太无趣,或是太平凡,我们不妨试着用童话来丰富它,或者用善意的谎言来完美它。在对生活沮丧失望的时候,有些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些人举杯问月借酒消愁,而有些人,或许只是需要一个会用童话逃避现实的父亲。
有些鱼是抓不到的,不是因为它们的速度更快或者更强壮,是因为它们正被一些特殊的事情所感动着。这是影片最开始的一段话。原来大鱼不是鱼,是精神的饕餮,是内心的渴望,是梦想的终结,是一个有魔力的老爸。我想,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这样一个老爸。他会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情,用心教给自己的儿女要充满希望的,诗意的生活。也许他的童话欺骗了你,但他真的只是想让你开心,想让你怀着新奇和友好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我想我该试着相信童话了。或许,对它凝视久了,我的心中也会有一些天然的洇痕在轻轻濡染,变得细腻润泽。然后,我也会像爱德华一样,潇洒从容的在生活和生命中行走。
如果一直快乐的话,这一辈子,也许会很短。
大鱼是童话,童话是老爸,老爸是大鱼。我高兴的是,那个相信童话的老爸,终于结束在自己的童话里。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一条大鱼一跃而起,向着他烟波浩渺的远处游去。岸上,所有人都微笑着挥手,虔诚的眼睛含着希冀。背景管弦乐队的低奏,似乎一直有人在耳边轻吟:
告别的时候,静下来的心
归于无有的身体,叫耳朵细听
生存的奇妙,死亡的不可思议
花与风与小镇,都同一样
在即将消失的回忆中
听到不能忘怀的微声细雨
在破碎的镜子上
反照出新景象
最初的清晨,宁静的窗
那是《千与千寻》片尾的歌声吧,宁静优美的女声,不是因为这两个电影有什么关联,而是心底最细微的忧伤,生命最美丽的盛放,总是在电影的胶片转动当中静静地流淌。
水花四濺,大鱼游向他久违、广阔的河。(作者: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