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浙江传媒学院2010迎新专场的同学们都不会忘记那个鲜丽的身影,她穿着一袭红裙,摇曳生姿,一首《memory》荡气回肠,一曲《印象西湖雨》婉转动人。当主持人介绍她毕业于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RSAMD),是少数拥有世界音乐剧表演专业最高学历的亚洲歌唱演员时,台下的惊叹声连成了一片。她就是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优秀教师、中国青年歌唱演员——竺期。

第一幕剧:从吓哭了的女孩到十佳歌手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腼腆,瘦弱,六、七岁的她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紧张得一塌糊涂。她要表演的节目是唱歌,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她觉得自己快要哭了。音乐声响起,她慌慌张张地开始唱,可是有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当时她并不懂——音响里的音乐首先会传到观众席上,再通过回声反弹到她耳里。于是自以为跟着节奏的她其实每一句都唱慢了半拍,“真不知道那些观众们是怎么忍受下来的!”说起当年的糗事,竺期老师忍俊不禁,“大概原谅我只是个孩子吧?哈哈,那可真是我最糟糕最悲惨的一次演出啦。”
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加入少年宫的合唱团,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演出也参与不少,虽然大多是弹她拿手的钢琴,可是真正让那个羞涩胆小的女孩建立起自信的还是初中时期获得的学校十佳歌手的荣誉,“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件事情去帮助你完成一次蜕变吧。”
十佳歌手的契机使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弹钢琴的人”的她猛然意识到,原来我还可以是一个“唱歌的人”!
初中一晃就过去了,中考前父母问她,想要考高中还是学唱歌?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唱歌。
现在回想起来,她还是觉得要感谢父母的支持。竺期老师的父母都是理工科出身,虽然父亲是个音乐爱好者,却不是圈内人,但对于女儿的意愿,父母保驾护航永远是无条件的。
1997年,经历朗诵、小品等一系列的过关斩将,最终凭着一曲童声演唱的《金梭银梭》,14岁的竺期以当年第一名的资格考进了浙江艺术学校。
第二幕剧:音乐的激情并不遥远
初进专业院校学习,她觉得好像到了自由的天空。脱离了昏天黑地的文化课补习,这里有她喜爱的专业,有浓厚的艺术氛围——“简直高兴死啦!”
虽然是以童声考入,但正处在发育变声期的竺期知道童声已经不再适合她,选择又摆在面前:流行唱法、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自小接受西方古典名著熏陶的竺期,在专业老师的支持下毅然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挑战最大的美声唱法。
“刚开始学的时候很痛苦,发声方法、用声习惯完全颠倒。”竺期老师瞪大眼睛,做了一个昏倒的姿势,“但是在这三年里,我懂得了音乐它该是个什么样子。这对于我的音乐修养以及如何去把握和处理一首曲子有很大的帮助。”
“有很大帮助”的还有一门让她始终难以忘怀的叫做“西方音乐欣赏”的课程,任课的张铭老师是个名副其实的交响乐发烧友。不同于其他枯燥的理论性课程,张铭老师用自己的激情向大家传递着交响乐并不遥远晦涩,他的讲解里细节生动,辅以大量的交响乐实例,他甚至把自己的音响搬到课堂,让每一个听过他上课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真心喜爱、燃烧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诠释音乐带给人的感动。 “西方音乐欣赏”不仅为竺期领悟音乐细节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张铭老师的课上,她看到了激情释放于音乐中的魅力:“他给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第三幕剧:至少我要打动自己
如果说张铭老师是她的榜样,每每提及总是怀念感激,那么谈到偶像——著名的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Maria Callas,竺期老师的眼里满满的都是崇拜钦佩:“很对人对她有争议。Callas的声音不能说很美,甚至有时会很尖锐,但我觉得她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她可以把表演和唱歌融为一体,她可以把自己变成那个角色,声音完全服从角色。”
2000年,竺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主攻声乐演唱、音乐教育和钢琴演奏,师从陈敏庄,周小燕,周玲珍,葛蔚英。200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学习实践歌剧表演。
从“弹钢琴的人”变成“唱歌的人”,又到“唱歌剧的人”,竺期一步一步将自己的喜爱变成现实,“我一直学的都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不能学不喜欢的东西,不然一定是零分啦!”学习歌剧最初是因为对表演很感兴趣,恰好歌剧能将声乐与表演结合在一起,那当然再好不过。
歌剧起源于欧洲,大部分剧本都是德语、法语或意大利语,老师的释义很浅,许多人也觉得只要能唱出好声音就好。可是竺期不满足:如果连意思都不清楚,怎么打动别人呢?于是接下来陪伴她的就多出了几本厚重的原装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呗:“我喜欢语言,我想,唱出来的东西至少要能打动自己。”
她说她在音乐上是个完美主义者,就像她的偶像Maria Callas所演绎的那样,歌剧不只是要美好的声音,更要有真情实感,通过演唱去表达人物。Callas演的茶花女,竺期每一次看都会感动到落泪:“Callas是我心里难以逾越的偶像。”
第四幕剧:那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大学毕业,竺期就进入杭州歌舞剧院担任女高音独唱演员,开始为期两年的职业歌唱演员生涯。
在杭州歌舞剧院,最大的收获就是频繁演出积累下的舞台经验。不同于学生时期的表演秀,专业剧团的演出机会和演出要求对竺期都是不小的挑战。一年两百多场演出,有时候一天演三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跟着浙江文联去台湾演出,十五天中有十四天要演出, 下飞机的当天晚上就演出,每人唱两三首,之后白天游玩晚上演唱,累得筋疲力尽。
所幸这样高的强度和锻炼力度是呈正比的,不断地重复表演给了她不断提高自己的机会:“我享受的是唱歌的过程。可能很人觉得对演员来说听到观众鼓掌的时候是最满足的,但我觉得创造的过程才是最享受的——既是带给自己享受,也给别人享受。”
2007年,杭州的几家主流媒体刊登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有一个杭州女孩竺期,从全球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世界音乐剧最高学府,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RSAMD)音乐剧系相中了!
追溯起来从高中时代起竺期就已经对音乐剧有了接触,她记得大一的时候看过一部法国传奇音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让她印象深刻,原来音乐剧跟歌剧完全不一样,还有这么棒的灯光、舞蹈!
在杭州歌舞剧院的两年职业生涯里,竺期也曾尝试过表演音乐剧,她开始认真地思考:音乐剧会不会更适合我?
有了这个念头,她留意起国外的好学校,恰巧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RSAMD)首次到中国招生,她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考试,考完,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就把这事儿抛在了一边。三个月后,她收到了皇家音乐戏剧学院的邮件,她不敢看,让妈妈打开,赫赫然的Congratulations标志着她成为了进入这座世界音乐剧最高学府的幸运儿。
第五幕剧:为自己起舞
“太可怕了”是竺期老师对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学习历程的形容,她夸张地扬了扬头,回忆起那段累到几乎让她觉得“要回不去中国”了的日子。
上课,上午9点上到下午1点,上完其中两个小时的舞蹈课,用5分钟换好衣服,直接上下一节课。
1点钟可以冲凉吃饭,从2点又开始上课直到6点钟。有时他们会参加音乐剧演出,坐一个小时的巴士赶到爱丁堡艺术节。周末都用来上课。
有五、六个星期的时间,每天下午2点到6点都上舞蹈课,爵士舞、现代舞、踢踏舞……十月份的英国,天气异常寒冷,全班赤着脚在地板上跳现代舞,一个月下来,大家轮流着感冒了一遍。
五、六个星期后,进行了一次舞蹈课反馈,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竺期禁不住热泪盈眶:“虽然我的舞蹈提高很大,我也知道我跳得不算棒,但我感谢你们给我了另外一种生命的感觉。……以前我仅仅是喜欢看舞蹈,我不觉得它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什么,我现在感受到了,我爱跳,不是为了别人跳,是为了我自己。”一语未了,掌声雷动。
舞蹈为竺期开辟了一条完全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的全新通道,带给她从未体验过的肢体享受。
她想,她又爱上了。
在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戏剧学院,她再一次遇到了一批使她获益匪浅的好老师:歌剧演唱家教育家派特里西娅?黑(Patricia Hay)和音乐剧声乐教育家姬连?凯斯(Gillyanne Kays),古典与现代戏剧表演师从于戏剧表演教育家麦姬?金罗赫(Maggie Kinloch)和彼得?林肯(Peter Lincoln),舞蹈师从于舞蹈家琳?芭思塔德(Lynne Bustard)……她懂得了如何感受声带,学会运用声带模拟年轻人和老人的发声,知道了最高超的演唱技巧是让观众们听不出技巧……
在日臻完善的过程里,幸运的她还获得了作为主角参与两部新剧世界首演的机会,其中在新剧《威士忌之吻》中,她还出人意料地被主创人员选中,女扮男装地反串了一把日本商人,成为这部剧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第六幕剧:Love爱
2009年,杭城的媒体又竞相报道一个杭州女孩从英国学成归来的故事,她举办了一场叫做“Love爱”的专场演唱会,让听众在她的歌声里感受到她对音乐的追求,她对音乐的爱。
她把这称为“对自己的交代”,她说其实她有小小的私心,她喜爱在台上歌唱的感觉。
同年她受聘成为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一名教师,她终于也站在了讲台上,向求知的孩子们传递她的激情。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她对音乐剧的深爱,她告诉同学们,要学,就学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既然是真心喜欢的东西,就要好好学。
她笑着说当初有很多人劝她不要学音乐剧,守着杭州歌舞剧院稳定的工作不是很好么?可是她毅然决然地辞了职,奔赴未知的未来,她甚至幻想,如果不坚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不会在年老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后悔懊恼。
“做的是我喜欢的事情我很愿意,我想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就好。”
记者问到她未来的规划,她想了想说虽然现在学校的排课压力很大,还是希望每年能开一到两场演唱会,每年都给自己一个“交代”。她总是在寻求新的、不一样的东西,最近她迷上了香颂,甚至加入了法语联盟。
后记:
采访结束后,竺期老师的两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初听时带给我极大的触动,此刻回味,越觉得悠长。谨以此自勉,也借此表达对竺期老师的敬意。
“我喜欢所以我去做,我爱所以我去做。”
Love爱,一直印在心中。(文/曹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