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俊朗的面容,彬彬有礼的姿态,一双黑框眼镜,端庄齐整的西装,认真而笃定的眼神。拥有绅士一般外表的他,在辩论场上便化身思想的角斗士,快准狠的反击模式,丝毫没有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乘胜追击,一展穿云破竹的如虹气势。在紧张快节奏的比赛中,稳中求胜,闯进决赛,带领队伍拿下亚军之衔,并成为全程最佳辩手,以3775的高票当选最高人气辩手。
他是南京大学辩协前副会长,2018年华语辩论澳洲锦标赛冠军,长三角八校友谊辩论赛银奖获得者,他叫林鹤峰。

无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高中时在模拟联合国的锻炼,发现自己的较好的表达能力,随后开始尝试参加校内的辩论比赛;大学时期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入校辩论社,这四年里,因为紧张的辩论赛事,他没有机会常去南京闲逛,来不及看一场南大的十大歌星音乐会,也没能参与院系的迎新晚会表演,一心扑在了辩论上。
在墨尔本大学的课程体系下进一步学习辩论,他提道:“在墨大,辩论是一门可以学习的课,每一次课都教授不一样的内容,会有一些任务要完成,你可以学到比较体系和系统的知识,再加上严格的赛事选拔制度,进行多场辩论赛,按照积分的方式对个人能力做一个排名划分,最终获得参加校外比赛的资格。国内的模式更多的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感觉,跟着有经验的前辈去见识和实操,不断提升。”即使是留学海外,也没有让他因此而推外责内,在谈到国内外辩论环境的差异时,林鹤峰都是非常恳切地给出了最公平和真实的想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于他而言,都是好的模式和环境,同样给予了他不可比拟的帮助和得益,只是风格不同,他都很感激和喜欢。
也许在外人看来,抛弃娱乐和休息,生活都变得不那么青春和刺激,而且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似乎都放在了没有实质意义的事情上,幸苦又不值得,而林鹤峰只说了一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辩论对他而言,客观上一定是相当辛苦,但是主观上来看,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了无尽的乐趣。在很短的时间里,产生出激烈对抗,是一种思维上的享受。
世界是论述的,辩论是平衡的
在漫长的辩论之路上,一次次的交锋与对决逐渐让他由内到外,透着一种敏锐但冷静的气质。此外,他对于辩论本身的理解也在心里有了一个坚定的答案,并总是在亦步亦趋的追寻其中的奥义,他始终记得他的教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是论述的,辩论是平衡的”。他坦言,辩论有趣的地方不仅仅是思考和短时间内与理想相争,尤其是能够让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带来实际的帮助,但是思考本身是会有有一种布道的传达的过程。作为辩手,是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带着大家重新去思考探讨这个问题的,这比比赛的胜负更有意义。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林鹤峰总是能从别于一般人的理解基础上的另外层次的角度,提出新颖的看法和观点。
问:你怎么看待辩论圈有很多参赛者注重技巧的运用?
答:其实我觉得技巧性的比赛和这种思考性的比赛,并没有什么价值上的高低,只是取向不同。举个例子,如果有些辩手如果把它看做一个GAME的话,在公平的规则下,技巧是没有问题的。

问:你怎么看待辩论的娱乐化,有很多人对于这个现象褒贬不一
答: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权利去规定去要求一个东西,必须是你心中的那个样子,我不能因为我觉得辩论是圣洁的,辩论就应该是圣洁的,不能批判那些将辩论娱乐化的人;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能说辩论就得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不能因为复杂的问题我听不懂,就去要求辩论赛不能打这些很复杂的政策性辩题,就应该去往奇葩说综艺节目的方向靠拢。
“这件事情应该是平衡的,愿意的人就去接受它,不愿意的人就不看呗,只要保持一个互相的尊重就可以了,不一定非是即非。”
在面对这些质疑和争论时,他没有力图去举证无用的事情可能是有用的,更没有非要对某一问题给予绝对否定和绝对地肯定。而是说出了这种理解之所以会出现的一种可能原因,就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需要一定去否认。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明辨,而不是先入为主。
虔诚的朝圣者,为了追求信仰而踏上路途,睿智的辩者,不为所信而动,为其所不信而毅然趋之。追求真理固然高尚,容得下不和之声,如琢如磨,君子是也。
唇枪舌剑,玉汝于成
捭阖前几天的比赛都是政策类型的辩题,最后压轴出场的总决赛的辩题,则变为价值类的爱情主题的辩题,在这种风格的转化下,林鹤峰并没有不适应,相反感觉很好。他解释道,价值类辩题的准备部分相比于政策类,不那么辛苦,在密集的赛程下,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稍稍可以喘口气。另一方面,价值类的辩题,依赖于场上的权势和攻防,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这支队伍的实力。
本次捭阖辩论赛是他第二次参加国际赛,在此之前,澳洲世锦赛上止步于八强。而如今一场又一场的历练下,他从最开始不擅长总结和攻防,到越来越大胆尝试总结和识别对方的观点,这场勇气的拉锯战,他赢得潇洒超逸。

“捭阖比赛不限年级,所以很多时候,跟我打比赛的是我的学长和学姐,以前就是我的学长和学姐在台上打比赛,我在下面看比赛,他们在评比赛。所以有这个机会和他们交手,开始其实挺忐忑的,也不知道自己会怎样,结果却是,越打越有自信,我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一个突破。”
听者多闻
“辩论有些事情,一定比争执更重要的,是倾听。”
很多人都会对辩手产生一种刻板的印象,容易将赛场上的针锋相对与生活中的据理力争划上等号,往往觉得辩手是锐利的,与他们交谈很容易割伤自己。林鹤峰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好的辩手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他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倾听和尊重是最应该做的,即使以辩论的态度去对待,也不是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而是说服。

当聊到如果评委的点评和选择与辩手的观点有出入的情况,应该怎么做的话题时,他稍加思索后给出了较为中肯的分析,虽然不见得所有辩手都全然接受评委的种种看法,但是对于这个部分,他觉得最基本要做的,就是尊重。
辩论场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的论述上的漏洞,但是自己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辩手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误解,总以为观众和评委与准备充分的自己,拥有同样的知识结构和差不多的了解,但事实是他们完全可以听不懂辩手的论述。因而自我反思依然是辩者必修的一门课。就如他说的那样,今天的自己不接受,是否有道理,常常反问自己,是否这是自己思维上的盲区,或者在看问题表达就不够清晰。交换意见的前提就是对自己不盲目的相信,和对知识真理的执着追求。
因为人
一路走来,让他坚持下来的往往不是辩论本身,他最舍不下的,有执念的部分,永远都是辩论里遇见的人。因为辩论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共同为了某一辩题不辞辛苦的准备和相互扶持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在他们悉心地指引下,逐渐踏入辩论的深谭,从不懂到运筹帷幄,从懵懂到稳重,成为优秀的辩手;甚至是每一场交锋的对手,在他看来,都是值得学习和感谢的,他很珍惜这种思想碰撞的机会,也常常反省自己在准备辩题时的缺漏,就像总决赛的辩题,他表示没有想到对方会以一种政策性的思路切入,这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以后遇到价值类的辩题时,就多了一种思路借鉴的可能,是能够填补辩手知识上的盲点的。
在浙传待的这几天下来,林鹤峰感触最深的是浙传的志愿者们。“他们真的很辛苦,,特别是接待我们的同学,开个玩笑,如果我是志愿者,我可能会给他打印假资料哈哈,真的很感谢,给我们了很多的帮助!”
当比赛结束后所有人纷纷上台合影时,笔者注意到,林鹤峰拉着女朋友的手领着她跑上了舞台,在几句寒暄中,两人满是激动和喜悦,不知道说了什么,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二人的双手是紧紧的牵在了一起,此时的他瞬间褪去了辩论场上的矜持与严肃,显得活泼又轻松自在。

可能这就是,你在北半球,我在南半球,爱不远万里,终归浙里。
后记:
这样一支来自异国他乡的辩论队,在经过飞机、高铁、客运的几番周折,最终西装笔挺绅士姿态地站在了捭阖国际辩论赛群英赛的赛场上。这支队伍在参赛的大部队的人群里,显得安静而不露声色。这是一支跨国奔赴,是只有两个人的参赛队伍,一个是李舒洋,一个是林鹤峰。他们低调,但始终自信;他们也曾紧张压力,但从未退缩;他们的优秀并非一蹴而就,他们的锵鸣,穿云裂石。
4月21日墨尔本大学vs北京科技大学2:1
4月22日墨尔本大学vs中山大学 2:1
4月23日八强晋级赛 墨尔本大学vs外交学院3:0
4月24日四强晋级赛 墨尔本大学vs福州大学 3:0
4月24日半决赛 墨尔本大学vs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1
4月25日总决赛 墨尔本大学vs华东政法大学 2:3
为了辩论,他们走了很长的路,
因为辩论,他们也走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