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作为一所语言艺术类高校,一直追求以深厚的人文积淀为学科构建和专业提升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都在肩负着这一重任。今天记者采访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负责人赵思运教授,以帮助全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士对该学科的建设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它是浙传发展的人文底色
在采访开始,赵思运便向记者点明了中国语言文学这一学科在浙江传媒学院的定位:基于学校的学科专业架构是新闻影视与文化创意两翼发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即定位于基础性支撑性学科。赵老师讲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每年为文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本科生160人左右之外,每学期都会为其他专业开设十余种基础专业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还有大学语文、写作等实践类课程。同时,每学期开设通识课20门左右。这些课程为浙江传媒学院的主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增加了厚实的人文底蕴。“这些课程着力培养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文字功底和人文素养,如果缺少这些,那么整个学校的人文底色就会淡很多。”赵老师讲道。
四大方向,三大特色
在学科结构方面,赵思运介绍道,中国语言文学现在下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言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何坦野、朱小军、蔺春华、葛娟、许淑芳、黄义枢、赵思运等学者初步形成了学科的学者群。这些二级学科发展方向有三大特色。一是依托学校的新闻影视与文化创意两翼发展平台,在为其提供基础支持的同时,与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等重点学科交融渗透中,互相支撑。“语言学侧重于网络语言、新闻话语传播研究,中外文学经典传播研究已经在省内外取得一定知名度。”赵思运进一步解释道。

第二大特色是强调差异化发展。赵思运强调:“我们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跟老牌文学院竞争优势不明显,需要坚持差异化发展,在差异中凸显特色。具体讲就是立足于传媒学院特色,彰显新媒体语言传播研究、文学传播研究、文学影视改编研究的特色。中文与戏剧影视学交叉,中文与艺术学理论交叉,从而逐渐形成了传媒中文、影视中文特色。”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第三个特色体现在诗歌研究上。现当代文学的新诗研究与创作实践、古代文学的唐诗宋词研究与校勘实践,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外国诗歌研究与翻译实践,三大方向的诗歌研究建立起一个古今中外、中西贯通的诗歌研究视野,将会进一步深化世界视域下的汉诗研究。
硕果已有,差距依存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致力于协调科研、教学、创作的关系,做好三轮驱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队伍较为厚实,目前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博士27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3年该队伍主持立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2项,出版专著10部(其中权威出版社5部)、文学作品1部,二级以上期刊20余篇(其中权威4篇)。目前,在茅盾研究、古典戏剧戏曲文学研究、中国诗学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研究等方面,该学科队伍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拥有两个校级学术平台:茅盾研究中心、网络文学研究与创作中心。他们与桐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袂打造茅盾研究和木心研究高地,出版了《茅盾研究年鉴》2卷、茅盾研究专著1部;依托作为全国网络文学发展龙头的浙江省创作实力,成立全省首家网络文学研究与创作中心,推进网络文学有序发展,打造网络文学绿色空间。
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科特色需要进一步锐化,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彰显;高层次学科领军人物匮乏;学科建设与教学成果的实践转化尚不充分;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缺乏,科研平台层次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突破瓶颈,深化发展
为突破瓶颈,谋得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项目组提出了四大策略:坚持差异化发展,整合、提炼、聚焦学科方向,找准亮点,强化特色;提升学科实力,打造学者群,扩大省内外学术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学科建设助推浙江传媒学院中文专业大类转型。

赵思运重点强调了学科建设助推专业转型。他说:“中文专业有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与传统中文大类培养方向一致,即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另一条腿是强调学生的实践实作能力,即创作能力、文案创意策划能力以及新媒体应用能力。”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中文专业建设借鉴国际人才培养通例,将写作能力作为中文专业的长线课程,主打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激活学生生长点。近期拟引进全国第一个创意写作专业博士,并计划开展包括基础写作、公文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剧本创作、新媒体创作在内的写作系列长线课程。“我们相信,2年之后,我们的学生创作成果会有一个井喷期。届时会把他们的成果结集出版。学科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应该落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他补充道。
若有愚公移山意,乘风破浪会有时
高校规模不在大小,关键在于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不在齐全,关键在于实力和创新。通过这次采访,我们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虽然与其他老牌高校的中文学科相比,还存在巨大落差,但是, 我们描绘了崭新的蓝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坚持差异化特色导向下,“科研、教学、创作”三轮驱动,走在富有浙传特色创新之路上……
小注:赵思运,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2006年晋升教授。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茅盾研究年鉴》主编。出版《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百年汉诗史案研究》等专著6部,诗集5部。
文章作者:朱春媚 柴静 图片作者:王越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