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人物

浙传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人物 -> 正文

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专访文化创意学院“四有好老师”陈珂

发布时间:2017-04-14 来源单位: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教师陈珂,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时刻牢记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她是我校文化创意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一名专任教师,目前担任该系系副主任一职,她同时还承担着文化创意学院创意精英班班主任工作。在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中,陈珂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因表现突出,被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G20峰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工作者”、G20峰会“优秀志愿者”。

服务G20,保障峰会志愿服务

  陈珂老师是一名有着十年策划与活动执行经验和五年策划类课程授课经历的青年教师。2016年,她主动报名参与了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担任教师领队。她是峰会卫志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新闻中心)志愿服务大队广电媒体中队的教师领队,其责任是做好学生志愿者的组织、保障及管理工作,为峰会志愿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接到入选通知之后,她就和其他教师领队一起接受了大量的专业性培训。随着峰会临近,她把4岁多的女儿送到安徽老家,回杭后和我校113位志愿者们以及其他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师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最后阶段的紧锣密鼓的培训与准备当中。
  当时天气炎热,怎样才能让志愿者们的热情不被酷暑击退?她利用每天乘车和饭前饭后的时间,随时留心并对不良情绪、不佳状态的志愿者们进行情绪的疏导,帮助他们调整,以保持队伍的最好状态。由于她身体力行,方法得当,志愿者们的情绪和状态一直不错。
  进入新闻中心后,她立即带领志愿者,与各用人单位进行主动对接,确认志愿者们的岗位和服务职责。穿行新闻中心,定时查岗,她每天来回步行近两万步。在新闻中心开馆以后,志愿者工作实行轮岗制,每天早上八点,人员就要准时到岗,因为从下沙到国博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停车场到新闻中心还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安检的时间,她和志愿者每天五点多就得起床从下沙往国博赶。另外,教师领队没有人员换岗,从早八点开始工作到晚八点,晚十点左右才能回到下沙,晚十一点多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只有五个多小时的睡眠,酷热、劳累……那种浑身酸疼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在新闻中心现场,因为大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模式、强度、要求参次不齐。这其中,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落差,往往还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时,她要做的是一定要控制这种情绪的蔓延,让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始终如一。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陪伴。正是这种“陪伴”,她很快与志愿者们建立起一种战友般的情感,工作也更加容易开展了。
  正是陈珂老师这种忘我的投入,圆满完成了对学生志愿者的组织、保障及管理工作,为峰会志愿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校的小青荷们表现优异,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王晰宁多次公开表扬我校小青荷,唐锐参赞更留书道:“各位小青荷,感谢你们对G20会议,特别是新闻中心的贡献!”由于在G20杭州峰会中表现优异,陈珂老师又被委派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志愿服务。


默默耕耘,陪伴学生成长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自任教第一天起,陈珂老师就严格要求自己,一边认真学习和钻研现代教学理论,一边向老教师取经,结合自己多年的传媒一线工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她觉得教育是双向的,不应该是单向填鸭式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所以,在每次授课之前,她都要先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授课。学生们反馈,喜欢上陈老师的课,陈老师的课上干货多。课余时间,她也总是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们交流,既有一对一的答疑解惑,也有竞赛的指导,还有其他一些主题交流活动。她以一种温柔的姿态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珂姐姐。
  除了课堂内外的交流之外,陈珂老师还应用现代教学理论构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她创建教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作为依托,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教学实践,比如,2015年上半年,她的工作室承办了文化创意学院的大型品牌活动“创意月”,有近130位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她的手把手指导下,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因为肯用心、肯钻研、肯付出,虽然是青年教师,陈珂老师却已经在教学上获得了较多荣誉,如:第14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春季赛“优秀指导教师”、2015届校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第二届微课比赛校赛二等奖等,教学研究课题《教师工作室在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批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陈珂老师是文化创意学院创意精英班的班主任,“创意精英班”由文化创意学院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广播电视编导(媒体创意)、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中具有一定“培优”潜质的学生组成。
  陈珂老师和她的教学团队为精英班引入了大量的优质校外教学资源,比如知名广告公司思美传媒高管徐飞、都市快报·杭州快房传媒新媒体总监陈铭、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助理兼品牌推广部总监王颖等,力求将学生们打造成理论和实践“双强”精英人才。
  短短几年,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这个班在“创意精英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成果卓著,先后斩获许多重量级竞赛国家级大奖。比如:张浩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一等奖(2016年)、时报金犊奖金奖两项、大陆二等奖四项(2016年)、One Show 中华青年创新竞赛金奖(2015年)等重量级奖项。王莉同学的《Creatitor大学生威客创新式就业招聘平台》项目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从零开始,汗水铸就新专业

  陈珂老师另一项工作是担任网络与新媒体系系副主任工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个新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作为该专业的创始团队成员,陈珂老师也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目前,该专业已是校级重点专业、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省级实验室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创新实验室也已建成。2015年,所在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表现优异,工作出色,荣获校“三育人”先进集体称号。
  创建新专业期间,她积极组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为新专业建设绘制蓝图;邀请学界、业界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实践教学中引入“过程管理”理念,创新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导师制”。
  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永久落户乌镇后,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陈珂老师和教师团队积极拥抱互联网,策划筹备了“2015网络文化创新与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新媒体研究院成立仪式”、参与策划组织了中国新媒体高峰论坛等活动。


潜心研究,科研成果初现

  近年,互联网飞速发展,带动新媒体发展,陈珂老师结合业界发展态势,在科研方面,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和规律探索,希冀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转型时期的传统媒体,带去思路,带去解决办法。她倡导终身学习,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进取。目前,她利用课余时间,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她先后发表《为什么这样红?——用传播学理论解析》、《微信:无限风光在险峰——国内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观察》等学术论文。《中国移动即时通讯产业现状及未来走势研究》、《人人都是活动策划师》等纵向课题也获得立项,科研成果初现。
  值得一提的是,陈珂老师有着极强的产学研合作和服务地方的意识,2015年,她与中共桐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合作的横向课题《“桐乡清风”廉政微剧征集及拍摄》成功立项,在2015年桐乡市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680余名市管领导干部集中观看了该课题的科研成果廉政微剧《骄傲》,接受教育。同时,共有41家单位借阅了该剧,3400多名党员干部观看。


待人真诚,热爱教育事业

  陈珂老师是一位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的老师,与周围同事的关系融洽,乐于助人,主人翁意识强,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待人真诚,与人为善。能正确处理家庭、工作关系,以工作为先,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虽然,作为青年教师,还没有到桃李满天下的程度,但是,在她的精心培养下,已经有学生考上了名校研究生,如陈楠涯同学,考上了北京大学,张嘉琳同学,考上了湖南大学……也有学生申请上了国外名校,如胡鹏南同学,留学哥本哈根大学……也有去知名公司就业的,如卢建百同学,就职于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还有更多陈珂老师的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
  陈珂老师时常以著名的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话自省——“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她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初选择做老师的初心——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默默耕耘,淡泊名利。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