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人物

浙传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人物 -> 正文

专访新媒体学院“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仪入元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提起仪入元,似乎很难用一种惯性的思维去定义这个90后男生,他有些特立独行,但又不是格格不入的特立独行。他拿过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拿过“浙报·阿里”新媒体奖学金,当过微软内测开发者,平时最爱玩的音乐也在全国混音大赛兼校园原创大赛中排全国36。和他对话的过程中,常常能够感受到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高度自律感,他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做事有计划且带有完美主义色彩——就是这样一个男生,依旧在为未来默默努力着。

敲代码的音乐人

  “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音频制作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当被问及为何最后选择了理工科作为本科专业时,仪入元这样回答。

  “就像是很多东西都是包容相通的,音乐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它是感性的,可以复合很多元素,而理工科的学习能给音乐带去新的创意,程序能让音乐更加鲜活并富有生机,理科给音乐带去的不仅仅是理性思维,更多的是感性所不具有的理性创意。现在音乐的创作完全离不开音频工作站应用程序的支持,有了程序,能让音乐的制作更加方便,质量更高,能够更快更好的捕捉生活的灵感。所以学习理工科和玩音乐完全不相矛盾。”

  而要谈到如何与音乐结缘时,就不得不提到仪入元的父亲。因为父亲是音乐教师,仪入元相比同龄人能够更早地接触到较为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从高一开始学习如何制作计算机音频。其实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任务安排,自身对音频制作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随着日后接触的增多,久而久之却潜移默化地真正爱上了这门技术,即使是在学业任务繁重的高三,他也会抽出时间买本音频制作相关的书籍来“放松一下自己”。

要学着“任性”

  升入大学后的仪入元在保证绩点的前提下,满腔热血地投入到了高阶计算机音频制作的学习中。基本上每天除了专业课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钻研音频技术,因为时常要赶工程,于是熬夜通宵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他笑着把这个解释成“任性”。对于“任性”,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更像是个贬义词,它似乎代表着不顾后果的莽乱冲撞,代表着没有原则的一意孤行,但在仪入元看来能够“任性”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很少有人能学会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心中的目标和欲望,清楚自己的方向,所以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并可以为之疯狂、为之沉迷的事真的很棒。”

  出乎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是,正是因为这份任性,使他获得了许多他自己也不曾料想的奖项和机会。有如多米诺骨牌效应,正是因为在音频制作方面的突出特长,他于大一上学期便在全国混音大赛兼校园原创大赛中展露身手并捧回大奖,于是凭着得奖基础又去申报了更多的赛事,比如校园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音乐创作类),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了科研竞赛的成绩前提,毫无悬念地拿下“专业竞赛先锋”的称号,并顺利获得“浙报·阿里”新媒体奖学金。所以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自在,即使经常忙通宵,也是乐在其中。

梦想是成为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

  仪入元在院十佳大学生评比PPT上这样描述到自己:一个有着高思想觉悟的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理解起来不难,让人好奇的是为什么用“高思想觉悟”来形容。

  从他的社交网络空间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是一个十足的计划迷。大到四年的人生阶段计划,小到每日的日程计划,都会在他的手机备忘录里有着明确的记录,有条有理,脉络分明,提醒自己今日待办事宜的同时也不忘激励自己一把。

  因为想要真正在计算机音频制作方面有所作为,他计划毕业后出国留学,报考影视配音制作方向。当然,这就需要他早早地为自己的留学申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其他学生牺牲更多的时间去准备相应的语言考试和作品集。

   “成为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没那么简单,所以我必须尽己之力做好自己能想到的事。”他的眼神坚定,依稀间透着光。

  这次专访,一开始因为对方理工男的身份担心采访会冷场,没想到最后和受访者能够侃侃而谈,越聊越通透。他不为人知的热血和伤痕、脆弱和纯粹,都藏在面带笑容的谈话里娓娓道来,浅浅几句波澜不惊,又深刻地沉淀在眼神里,真实无惧。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