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国,你会想起什么?是象征自由的女神像,还是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是波澜壮阔的中央公园,还是一日千金的华尔街。
奔赴远方,有人为了美人,有人为了美景。而有人,却愿意跨越一整个太平洋的距离,十三个小时的时差,只为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从中国到美国,从浙江到纽约,他就是文学院的向宇博士,向宇老师在2015年8月份前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访学,并在近期回国。
他翻山越岭 却无心看风景。
纽约见闻
采访伊始,老师就亲切的向我们解释了“访学”的含义。老师的访学不同于学生的出外交流。学生访学主要是去学习,老师“访学“的全称叫做访问学者,和学生纯粹的交换学习是不一样,老师更多是为了研究,也会顺带考察那边的学校情况、专业情况。谈起去美访学的经历,老师整个人显示出一种丰收的愉悦。
“那您觉得差异在哪里呢”
“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这边主要以老师讲为主,他们那边是学生讲为主,学生课堂发言讨论非常多,基本可以占一半课堂时间。还有一个很不相同的地方,作业量和课外阅读量尤其很大,课外比起我们要看的文件看的书多太多。“ 在向宇老师看来,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说及于此,老师还特地向我们有出国交流意向的同学提出建议:“除了语言的能力,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要主动的去学习和接触知识,很多中国留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而在美国的大学无法毕业,被退学等。”
身在陌生的城市,教育的研究却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是生活上的困难也不可避免。异国他乡,困难主要还是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关于这些困难并没有多说,微笑着说不算什么。其实老师在美国有网购时信用卡被盗的经历,但是银行承担了所有责任,期间一点没有干涉到买家和商家双方的利益。因为此,老师对美国的信用体系印象非常深刻。
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都在玩笑中缓缓道出,当时的慌张无措,都变成了此时的一声轻笑,安宁淡然。

找准方向,再上路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分饰着不同的角色,问起向宇老师为什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曾经也尝试过很多工作,比如说编辑,比如说政府上的人,但都不是自己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
那不是我想要的,简单短促的七个字,听起来却有万钧之力。大学老师这个职业给与了向宇老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的思考时间,这也让他更加专心地更完成了许多学术研究。日复一日的坚持,百折不挠的追求,向宇老师始终保持者一种走在学术前沿的专业精神。
《罗马假日》里说: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只有在路上,生命才值得尊敬。向宇老师同样鼓励同学们多出去看看,他认为大学生出外交流只有有利的一方面。生活在中国其实只是生活在一种大文化之下,外出交流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获得新的感触,提升自己的精神阅历与追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让同学发现身边充满善意的人,学会与人交流。老师还特意提及曾在地铁站受到陌生人帮助,举手之间的小事让向宇老师记忆犹新。
做学问,永不停歇
除了影视艺术的研究,向宇老师同样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他关注着每届的茅盾文学奖,包括金宇澄的《繁花》、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等都有涉猎,日常也会订一些文学期刊来看。举手投足中的魅力是智慧和知识的积淀,几十年里笔耕不辍,出版专著,完成一项又一项深刻的研究。说起电影,老师显得兴趣盎然。
他说华语电影比起好莱坞的影片都还是很不成熟并且不够完善的,语气中带着一个热爱之人的深深担忧,但是也微笑着表示华语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计划在四十五分钟内的专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每个问题他都认真的回答与解释。采访伊始,向宇老师还特别嘱咐我们提前二十分钟提醒他去上课,如此强的时间观念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结果。
有人说,一个人的内蕴的体现来主要自于两个方面:渊博的知识和多彩的阅历。目光沉稳,侃侃而谈的向老师无疑二者皆具。从大洋彼岸飘洋归国,游走在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怀着对学术和教育真挚热忱的向老师,悠然点起一颗烟,他静默在烟雾缭绕之中,只想怀着初心剥开那层被世人交口赞叹的星空,看到其背后掩藏着的浩淼宇宙。

文章作者:文/ 李丹 胡文睿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