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那位同学,你是这个班的吗?”周三早晨的“对外报道与传播”课上,赵凌老师叫住了正在猫腰低头溜往最后一排的笔者。大学期间笔者无数次蹭课,唯独这次,被任课老师迎头“拦住”。赵凌瘦高的个子,讲课的时候声音很洪亮,黑板上的板书写得相当随意,授课的语言也是潇洒的“中英掺杂”。教室里的人不多,但大家都盯着站在教室过道上侃侃而谈的他。
“师生平等,有效沟通很重要”
“当然啦,我欢迎你来蹭课,我拦住你只是因为我看你面生,所以跟你打声招呼。”对于赵凌来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家里来了“串门的”,当然要招呼招呼。06年进入浙江传媒学院以来,赵凌教过“大学英语”、“综合英语”、“对外报道与传播”、“新闻学概论”等十余门课程,前后带过十多届学生,神奇的是,所有人的名字,他几乎都能叫得出。
在赵凌的教学理念中,他从未把学生当做学生,而是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点名这种东西,对于我来说,感觉有点怪怪的,你是我的学生,你就坐在我面前,我要看着你,叫一声你的名字,然后你回答一声‘到’,这不是很奇怪吗?”赵凌的课,哪个学生没来,他扫一眼就知道,他关心的不是“他没来上课”,而是“他为什么没来上课”。彼此理解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一种素质,师生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只是旷我的课,那就是我该反思了;如果学生所有课都旷,那就只能说,咱俩之间没缘分”。
照这么说,思想开放如赵凌,就真的完全不在乎考勤吗?“老师不该是规则的破坏者,学生也不该是。学校的考勤制度自有其道理,我们之间的交流模式是我们的事情,但规则,要尊重。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规则,比如通过各种对话的方式,教代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等,但我们不应该去破坏规则。”
赵凌说,在第一节课,他通常都会告诉学生,人与人的交际原则,有两个基本原则,no gap,no overlap. No gap的意思在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应该是顺畅且没有间隙的,就如同两个朋友聊天一样,有人问,“吃了吗?”,你得回答“吃了”或“还没”,如果你置之不理,那么这就不是有效的交流,而你的行为无疑告诉每个人你的冷漠,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当老师问出问题的时候,不是对空气说的,而是对每个同学讲的,希望每个个体能思考并给予回答,而不要对问题的置之不理。
No overlap的意思是,老师与同学的讲话不能重合,沟通需要遵循你来我往的原则,如果两个人同时说话,无疑这个沟通是无效的。因此,当同学讨论或交流的时候,赵凌老师会停下来,希望能够明白大家交流的要点,也希望能参与大家的讨论。在赵凌老师的课上,最多看到的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时候是语言,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眼神。
赵凌老师一直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诉求点的关注点,但由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作为老师,你需要去寻找个体的差异。”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赵凌会通过沟通,找到学生的诉求点。所以听他讲课,总觉得不是讲给其他同学听的,而是讲给“你”听的,就好像是他和你聊天。课堂上,他会走到学生身边,看着他们的眼睛、微笑,然后提问。偶尔遇到对课上睡觉的学生,他会把他们叫醒,但并非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用他的话来说:“在课上,这不是一种正常的交流模式,我没法跟你的脑瓜顶讲话。因为不把自己当老师,赵凌能够更加接地气,也就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哪个同学家里妹妹要高考,哪个同学要去面试,只要他们愿意说,我就能记住,哪天上课我们聊起,同学们都会觉得,这个老师怎么什么都记得,其实,这就是老师与同学交往的基础,每个独立的个体,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不尊重这些个体,怎么能真正的交往呢?”

“拳以载道,言传身教出真理”
从正式磕头拜师算起,赵凌练太极已经有十多年了。
每周二中午,第一实验楼西边的空地上,总有一群看似与整个浙传的氛围“格格不入”者,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在这里比划着太极拳。在这里,赵凌与学生的关系,是师徒。
“人无癖,不足与交,以其无真性情也,我热爱太极拳,这是我终生的追求。”赵凌老师在谈到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时候,不经意间讲到了太极拳。“现代大学是一个很现代感的地方,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大学城的诞生,亦使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因为空间变得隔膜化,除了课堂与office hour,我也愿意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沟通”。
赵凌老师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言传身教,这一直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式教育模型。“现在很多课堂的学生都有七八十位同学,甚至百余位,这样的形式,有利于一般知识的传播,我在美国听过这样的课,老师在台上,一边踱步一边讲,但咱们中国的教育,还讲究一个金针度人,我知道没法与所有的学生深入交流,也没法用自己的观念影响所有的人,但我可以选择通过“频繁的交往”,让部分成为可能,留下来的,都是‘有缘人’。”
赵凌在聊到太极时,露出轻松和开心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从内心的喜悦和对太极的热爱。“学习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要是要学会‘怎样学习’,这些就是‘关于学习的知识’。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但这些道理需要慢慢教授,它们会成为一个人做事的价值观和出发点,就拿太极来举例吧,太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动作,从脚、到膝、到胯、到肩、到肘、到手,你必须每一个动作都到位,任何一个地方没有合好,这个劲就出不来,这就需要你养成一种追求精确,甚至是一种严苛的价值观,这种精神,如果放到学习的任何地方,无疑是无往而不利的。”
教学也是如此。教过那么多门课的赵凌,每开设一门新课,他都会买一堆书,先做一个文献综述,然后融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写一个提纲。相当于每一次备课,赵凌都写一篇论文,其中很多论文都已经公开发表。
赵凌老师对人与对事是两套模式,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沟通,但对于学习,必须严谨。“他们嫌我作业批改的太严格了,都不怎么表扬。甚至有位09级的同学,直接发邮件,说我的批注过于critical(批判),让她心里有点无法接受”。赵凌从电脑上找出了自己给学生批改的英语写作的作业,不长的一篇文章,红字几乎和黑字一样多,每一段话都会有两到三个批注。“写的好的地方不用我说,你自己也知道,我的任务就是给你指出不足,然后你去改正。我经常和同学们讲的一句话,老师的批评,不是发泄,而是为了让你们做得更好。”
当人们持之以恒去做一件事情,人们就能感悟其中之道。比如,“万事自有其道”。大学的学习是不应该挑剔的,很多东西我们认为学了没用,只学“我们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设限。我们不应该排斥任何一样东西,也不要拒绝任何一种可能性,未来什么样呢,我们不知道,那就,先学着。再比如,“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就像拜师学艺,师傅说的话,徒弟可能只听得懂两成,等功夫慢慢上到某一个层次,又悟懂三成。所以现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听老师讲的话,老师也不要苦恼,“你看,我一个毕业好多年的学生前几天给我发消息,问一个我五年前讲到的知识点,说是从笔记上翻出来的,现在终于理解了,也用得上了。”赵凌老师翻着微信对笔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
但赵凌对于同学们的学业的评价,并非只是单向的给予,在于赵凌聊天过程中,赵凌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我遇到一个学生,他拿了IPAD在用,IPAD的屏保是一只老鼠,我就很好奇,我就问他,为什么要用一只奇怪的老鼠做屏保,这时候学生好奇的抬起头,露出惊讶的表情,说,老师你搞什么,你连龙猫都不认识。”说完这个故事,赵凌开始笑起来,然后他告诉笔者,作为一个老师,其实面临着无穷的压力,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每一代人所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老师始终把自己作为某种权威,就会无情的被时代和同学们所淘汰。
“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这个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老师与学生的知识边界其实已经很模糊了,我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都会和新同学们讲我这个故事,它不断提醒着我,不要做知识的独裁者,你必须知道,学生知道的并不比你少。”
“在那个龙猫的故事之后,我把所有宫崎骏的动画片都看了几遍,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堂课后,我从同学们那儿获得各种新知识,现在的同学,尤其是传媒学院的同学,对于社会和时尚有着超强的嗅觉和敏感。这对老师而言,是真正的宝藏。”
“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带来的对教学的‘反哺’,这种反哺不仅给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视角,也不断在生活中提醒我,如何与我的两个00后的儿子相处,我永远不是生活中的权威,我们都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阶段。这种教学相长的感觉棒极了,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我感觉我一直在成长。”
战战兢兢,获奖前后皆如一
“我就根本没想到我能获奖,九月十号那天我跟那么多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同台,我真的是战战兢兢。”谈起获奖感受,赵凌给出的关键词是“汗颜”和“压力”。
要获得省师德先进个人,需要层层推选,还需要公开演讲PK,按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获奖者该是喜悦的,然而对于赵凌老师来说,压力大于喜悦。“我不认为我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我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长者帮助幼者发现问题,给予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这就是我的工作。”
倒是那些白发苍苍,兢兢业业育人一辈子的老教师,真的是令赵凌感动至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就像一个晚辈尊敬自己的师傅那样。
“很多人经常会把某个节点当作一个里程牌,然后把节点前后做一个对比,我觉得这个奖,是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一个肯定,也会激励所有的老师继续做下去。”相信每一位做教师的人,获奖都不是他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赵凌也是一样,教学效果才是他孜孜以求的东西。获奖前后,他都是那个秉承师生自然沟通,连脸上起个痘,也要与学生调侃一番的赵凌。
“教育应该返璞归真,言传身教,细致入微,成系成统。教育不是我把我的思想强行塞给你,而是我把我的观点告诉你,然后你自己去判断,接受还是不接受。毕竟,青出于蓝,能不能胜于蓝,还是有着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结果如何,老师和同学都应该享受着这种教与学的过程和关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